让重庆国际传播“有声又有势”
“重庆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点和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更是服务国家外宣大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要求。”近日,市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前往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等地视察,该中心在矩阵建设、内容创新、国际合作和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亮眼成效,让委员们印象深刻。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舆论格局,区域传播竞争也日趋激烈,委员们结合此次视察深入思考:重庆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国际传播体系现代化,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从“有声”到“有声又有势”的转变?
“对照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目标要求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我们在本土文化符号的国际转化率、非华语区受众覆盖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传播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未能充分释放‘双核’传播效应。”市政协常委、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重庆出版工作者协会会长陈兴芜直言,“这些问题反映出我们在战略统筹、资源整合、话语创新和效果评估等方面仍需加强。”她建议,完善立体化传播平台矩阵,优化海外传播平台布局,强化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枢纽作用,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平台运营模式,鼓励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国际传播平台建设,形成传播合力。同时,打造具有文化辨识度的内容体系,建立国际传播内容创作引导机制,鼓励将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形成兼具思想深度和传播效度的内容产品矩阵,特别要加强文史领域的国际表达,将重庆的特色历史文化转化为当代国际话语,增强传播的文化穿透力和情感感染力。
作为资深媒体人,市政协委员、光明日报重庆记者站站长张国圣表示,尽管长期关注重庆国际传播工作,但此次实地观摩视察仍倍感震撼。“近年来,重庆国际传播作品‘质’‘量’双优,不仅斩获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更涌现出众多流量过千万的爆款作品,传播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张国圣也提出,创新国际传播工作还需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高质量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刻内涵的城市文化品牌。针对当前活化历史文化名人IP的传播热潮,他建议,避免“群体讲得多、个体讲得少,定性讲得多、感性讲得少,面上讲得多、故事讲得少,众所周知的讲得多、新鲜内容讲得少”的问题,应该以更细腻的表达丰富国际传播内容,提升巴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市政协委员、重庆牛鼻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亚华则结合自身在人工智能、户外广告传媒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比了重庆国际传播与国际一流城市,在精准度、创新性及跨文化共鸣深度上的差距。她建议,推动户外广告的“国际化”与“互动化”升级,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的领事馆区和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兼具美学设计与国际语境的户外广告牌、LED大屏、互动装置艺术,探索运用AR技术,让静态广告“动起来”。同时,依托重庆独特的地形,策划举办国际性公共活动或赛事,通过这些高关注度事件,将重庆整个城市作为巨型展示媒介,吸引全球媒体自发报道,实现影响力的破圈传播。“创新国际传播工作,提升重庆国际影响力,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钟亚华认为,“只要坚持以科技激活创新效能,用文化搭建共鸣桥梁,重庆就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