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竹帘:万缕千丝总相连
梁平竹帘
梁平竹帘,又称梁山竹帘,竹帘画的一种。
它采用当地盛产的慈竹为原料,运用传统工艺,结合书画、刺绣、植绒等表现手法,制作各种形式的挂帘、屏风、装饰画及实用工艺品,工艺精细,外观典雅,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味。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以细如发丝的竹丝为纬、蚕丝为经,纵横编织而成的梁平竹帘轻薄精细,被形容为“薄如蝉翼淡如烟”,拥有“天下第一帘”的美誉。
然而,要制作完成一幅竹帘并非易事,从选竹开始,要经过启片、分丝、缫丝、牵梳、提纵、绘画等80余道繁琐工序。制成的竹帘有一个特点,只能从里往外看,从外却看不透,这一特点使梁平竹帘成为古时候制作小姐轿帘的最好材料,还被广泛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窗帘、门帘等物品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工艺品逐渐替代了梁平竹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许多手艺人也逐渐放弃了这门技艺。直到2008年,梁平竹帘被列为全国级非遗,牟秉衡也成为梁平竹帘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
走进学校讲授竹帘制作技艺,开工作室坚守传统技法,走出去参展交流寻求竹帘跨界发展……已78岁高龄的牟秉衡对于传承梁平竹帘的热情依旧,一谈起竹帘的有关话题,眼睛里都是故事。由于竹帘制作工序多、难度大,如今只有大儿子牟寅初和儿媳刘华全心跟着牟秉衡学习。非遗传承是一种责任,但是怎样寻找到竹帘新市场?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两代人同在矛盾中摸索前路,在迷茫中坚持传承……
技艺传承搬回家
梁平竹帘发源于宋朝,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既代表当地一种文化工艺,也是许多人家生存发展的一门手艺。历史上梁平竹帘曾进贡皇室,发展后期也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馈赠礼品。在牟秉衡的儿时记忆中,梁平当地许多家庭都自制竹帘售卖,自己的外公也是其中一员。牟秉衡自小便跟随外公学习绘画、书法,以及竹帘制作。
1954年,梁平县成立了梁平竹帘厂,19岁的牟秉衡也顺利进入厂里工作,主要负责竹帘制作中的绘画工序。当时梁平竹帘厂的生产主要根据订单统一安排,生产出来的竹帘多用于出口,厂里效益一直不错。
“忙的时候连回家休息的时间都没有,有同事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就直接在织布机旁打地铺,睡醒了又接着干。”牟秉衡回忆竹帘厂的兴盛面貌说,“厂里还有宣传队,专门给干得好的同事座位旁插上小红旗以示表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机器生产出了品种多样的现代工艺品,竹帘的需求度日益下降,竹帘厂的日子也越来越难。1991年牟秉衡开起了家庭式的竹帘制作工作室,将竹帘制作工具和技艺都搬回了自己家里。100多平米的房子里,摆放了一台老式织布机、一张大书桌,四周墙壁布满竹帘成品,角落里还散落堆放着从农户那里收集来的竹丝,一捆捆扎好摆放着。
与竹帘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牟秉衡初心还在,但是身体渐渐大不如前,如今更多地负责竹帘绘画工序。每天提笔绘画已成了一个习惯,他说:“技艺要天天练习,几天不练手艺就要生疏。祖辈留下来的手艺,不想断在我这里。”
2000年开始,儿子牟寅初和儿媳刘华为了分担牟秉衡的工作量,也为了更好将父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他们开始全职跟着牟秉衡学习梁平竹帘制做。为了保证工作室的正常运转,他们还另聘请了一位大姐专门负责织竹帘这道工序。四人进行分工合作,在缓慢而有节奏的机杼声中坚持着技艺传承。
坚持传统探前路
梁平竹帘的制作工序多达80多道,耗时长、需求少、工艺多,许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牟秉衡工作室请来负责织竹帘的大姐,都是从七八个应聘者中,经过近一年的学习淘汰最后坚持下来的人选。“仅仅学会制成一幅竹帘,少说也得半年时间。要将竹帘做好做精,那得花更长时间的学习。”牟秉衡说。
在江南沿海地区,也有竹帘制作工艺,但是很多竹帘产品已抛弃缓慢繁琐的手工制作工艺,转而投入机器生产。而牟秉衡一直坚持着传统的制作技艺,其中最考验技术的竹丝制作,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
制作竹丝需选用当地的慈竹为原料,刨青去节后,用篾刀将竹筒剖成竹条,再划片抽丝,一节竹筒可以抽出两三千根竹丝,一般0.2-0.3毫米的粗细,这样的竹丝与蚕丝相结合,才能制作出“薄如蝉翼淡如烟”的竹帘。在制作精致度更高的竹帘时,还要将制好的竹丝再进行抽丝:人工将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穿过特定铁片工具上的针孔,进一步打磨,如此,竹丝会更加均匀细致。
“机器生产出来的竹丝大概牙签粗细。”牟寅初介绍说,“如果用机器生产的竹丝代替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竹丝,制成的梁平竹帘也就少了独特的韵味和特点。”
传统民间技艺要实现真正的传承,既需要人也需要路。据梁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除了牟秉衡一人是国家级传承人,区里还有4位市级传承人。牟秉衡还与梁平职教中心合作,将竹帘制作技艺开进课堂,为年轻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搭起一座传承桥梁。
相对于传承人的培养,“路”的探索更加困难。牟寅初和妻子在内心坚定地继承父辈坚持的同时,又感到无限迷茫,“坚定的是这门技艺一定要传下去,迷茫的是如今竹帘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生活品属性,如何找到它的新市场?”
走出门外寻突破
牟秉衡并没有像儿子那样担忧,“先把技艺学好学精,再来想这个问题。”他对技艺精进有着执着的追求。
虽然牟寅初和妻子一心想走出去看看,但竹帘制作耗时繁琐,两人的脚步还是在100多平米的工作室里来来回回奔走。“与外面的世界好像隔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竹帘,始终看不透。”妻子刘华说。
随着申报、入选国家级非遗,梁平竹帘走出去参展、培训交流的机会增多,这也让牟寅初和刘华终于掀开眼前迷茫,看到了帘外的新风景。
2006年,牟秉衡和牟寅初参加了“文化遗产日”活动,这是首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在一起,向市民展示宣传。
“以为就是简单的展示一下。”牟秉衡、牟寅初两人抱着十多幅竹帘就来到活动现场,牟秉衡现场演示竹帘制作部分工艺,牟寅初则负责进行讲解介绍。传统的制作技艺和精细的成品,一下就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十多幅竹帘作品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这是牟寅初多年来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第一次感受到梁平竹帘这么受市场欢迎”,也更坚定了他扩展需求、主动寻找市场的想法。
如今,在磁器口、民国街这类旅游景区,已有店主与牟秉衡竹帘工作室合作,将竹帘成品进行宣传售卖。借着走出去参展交流的机会,牟寅初和妻子也迸发出新创意,借着刺绣扇的灵感,研发了竹帘扇等新类型。
今年在上海大学开办的非遗研修班上,牟寅初和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家以及来自各地的传承人互相交流,为梁平竹帘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进行头脑风暴。能否和其他材料结合,制成包、衣服等具有日常使用功能的物品?可否通过文化与创意的结合,延伸竹帘的功能和形式?目前,牟寅初也在和美院教授沟通交流,尝试坚持梁平竹帘传统技艺传承之外,挖掘另一种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