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舟过江津乎?
江津境内有条“夜郎溪”
古时人们出行,多沿江河而走,因为江河通舟楫,江河连着城市。
江津境内有两条重要河流:长江及其支流綦江。波浪急的长江,流经江津127公里;綦江又名僰溪,古名夜郎溪,因发源于古代黔北夜郎国而得名,流经江津73公里,在江津顺江场汇入长江。
夜郎溪是江津境内长江最大的支流,是古代四川进入黔北遵义、安顺、桐梓等地最便捷的水道。四川的食盐、麻纱、布匹、铁锅等都由这条水道进入贵州。贵州的山药、棕片、土漆、桐油也由此条水路运出,在江津顺江口进入长江,分运到四川各地。当时,巴渝地区有句土话,叫“整烂就整烂,整烂往贵州搬”,指的是事情到了无法好转的地步,就只有沿着夜郎溪,搬家到贵州的深山老林里。这足以说明,古代夜郎溪这条河,是巴渝地区连接黔北地区最重要的通道。
仁沱古镇是夜郎溪下游最大的集镇,也是最大的渡口,同时还是由夜郎溪换乘进入长江的周转渡,清乾隆《江津县志》称其为仁沱子。民国本《江津县地》记载:“仁沱子,昔汉武通西南夷,节使唐蒙取道于此,今渡口遗址尚存。”说明早在汉代,这里已成集镇,同时是朝廷进入黔北夜郎等地的水道官渡。汉武帝时,唐蒙上书建议开通夜郎道,被任为中郎将,奉命由长江进入夜郎溪,出使夜郎,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汉,唐蒙走的便是此道。
与此同时,夜郎溪这条水路,也应是当年李白由流放地出发,经松坎过綦城,入津邑,进长江到渝州,行至白帝城后,“轻舟已过万丛山”的回归京师之路。
李白被判刑流放夜郎
李白少年即显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多才。他长期在各地漫游,曾被人推荐于唐天宝初年供奉翰林。才华横溢的他以诗闻名于文坛,闻名于政界,闻名于天下。李白成名在诗,然而他的壮志不在文坛而在政坛。看似闲云野鹤的他,作诗虽取得了四海仰望的成就,但这仅仅是他在借抒胸意,他没有放弃与生俱来的政治抱负,他在寻找机会想在政治上一展宏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西奔巴蜀的途中,任命他的第16子永王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此时唐玄宗第三子李亨已在灵武即位,名唐肃宗,他要求李璘向他靠近,以此共同削平安史之乱。但是,李璘对已继皇位的三哥李亨的命令除却按兵不动外,反而另攻他处。李璘为自己设计了一张蓝图,他也想割据半壁江山。
文学家必定不是政治家,政坛比文坛水深得多。李白不知李璘的真实意图。他毛遂自荐当上了李璘的幕僚。他想抓住这个风云动荡的机会,依靠李璘建功立业,成就政治抱负。但不出两月,李璘就落得个兵败被杀的下场,并被定性为朝廷叛逆。李白也被判了死刑,关进浔阳(九江)监狱场,后因郭子仪相助,才改流放夜郎。那时的夜郎穷山恶水,猛兽成群,是流放犯人的地方。
李白戴着枷,于乾元元年春,从浔阳监狱场出发,虽有解差押送,但因李白能说会道,又有诗才,所以解差并不严,多数时间不戴枷。一路上他还会见了许多作地方官吏的文朋诗友。从浔阳到鄂州(江夏),年底入洞庭湖,次年春到巴陵,接着到衡阳、零陵。冬初由沅水至武陵,又西行致锦州、思州、费州(黔东北)及夷州、播州(黔北),继而北上,最后到达流放地夜郎。
李白在流放地夜郎时间并不长。期间,他题写了许多关于夜郎的诗歌。他还到过与夜郎比邻的綦江县李公坝,作过短暂的居住。他在这里体验民间生活,与乡民相处和谐。他名声很大,德高望重,乡民们尊称他为李公,李公坝因此得名。乡民还修建了一些纪念他的祠宇。据说,綦江县赶水镇后街石壁上的“夜郎溪”三个大字,即为李白手迹。
顺夜郎溪入江津进渝
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已经58岁,他身体多病。这年,唐肃宗为庆贺新立皇太子,下达《以春令减降囚徒制》的大赦令,赦令先达渝州,这资讯很快通过夜郎溪驿道传到流放地。
李白是一个喜山好水的狂人。“平生山水癖,遐往心独喜”“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次他决不会沿初来夜郎时的路径返回,他要先达渝州。他得走一条新路,急切回京师长安。
李白立即从流放地出发,首先到达黔北门户松坎镇,这里的夜郎溪水域宽泛,可通舟楫。他在此乘舟进南州、三溪(綦江),又顺夜郎溪而下,进入江津县境,后在江津县顺江口进入长江,再过珞磺市,进入巴县境后,再直奔渝州。
由江津境进入渝州,李白再舟行瞿塘峡、白帝城。他越走越高兴,写下千古绝唱《朝发白帝城》……
李白路过江津一事,虽无详细史料专题记载,但从他由夜郎回渝州行舟的水途看,途经江津应是事实。桐梓、綦江等地的方志均可引其旁证。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史料发现。
李白路过江津时,也许还写了只言片语,也许是深梦不醒,这只是猜测,没有一点依据,因而不敢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