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9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要闻
版面翻页
要闻
01

用好创新“第一资源”

□ 本报记者 凌云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和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以,在今年关于“优化创新环境,改革我市科技评价体系对策研究”的重点调研中,民盟重庆市委选择以人才问题为“切口”,开展“望闻问切”。

据民盟重庆市委副秘书长洪满斌介绍,民盟重庆市委一直对如何发挥人才作为第一创新资源的作用非常关注,不但在市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提出界别提案,呼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把“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今年重点调研的核心内容。3月,由民盟重庆市委主委吴刚牵头的该项调研正式启动,除深入市内相关部门和区县,调研组足迹还远赴深圳、上海,最终形成调研成果,相关建议还入选了6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书面发言。

“随着世界各国竞相追逐、吸引、集聚科技人才的趋势日益加剧,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已经成为各国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但是,调研发现,当前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还存在一些现象值得关注。”言及选择这一“切口”的原因,身为调研组成员的洪满斌说。

科技人才评价有时沦为例行公事,“短平快”的年度评价方式盛行——是否“简单化”?片面追求“打分排名”、“评比评优”,导致评价“过度”——是否“逐利化”?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多以追求短期效果为主,缺少长远战略眼光——是否“短视化”?有些行政部门对科技人才评价的不当介入过多,出现一刀切、数量化、同行评价形式化等现象——是否“行政化”?……调研所见诸多现象,令人疑惑,发人深省。究其原因,调研组寻到五大“病根”:分类分级和持续动态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宽容失败的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约束有力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权责一致的服务机制尚不健全。

如何对症下药?民盟重庆市委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

强化科技人才评价的导向性、探索构建差异化的分级分类评价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动态评价机制……调研组建议优化人才发展“导向”环境,呼吁国家尽快制定人才开发、奖励、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督促各级科技人才管理部门加快制定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以创新贡献、创新质量、创新效益为核心的科技人才评价导向。

在民盟重庆市委看来,多元主体参与,应是优化人才发展“社会”环境的关键词。除了应构建多元化的科技评价组织体系,让企业、科技专业组织和社会组织以及公众更多参与,还应构建多元化的科技评价组织层级,加快科技人才评价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并构建多元化的科技评价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方法。

“硅谷精神”,揭示了“宽容失败比创造成功更为重要”的容错精神,民盟重庆市委认为,要完善宽容失败的评价机制,转变在科技资源分配中以“一时成败论英雄”的倾向,对于一些承担着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科研项目的科技人才,从体制和机制上建立稳定长期的扶持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的“文化”环境。

怎样有效遏制科技评价中存在的“小圈子循环”和“讲人情、拉关系”等现象?民盟重庆市委还建议,要完善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除完善科技评价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学术评价申诉和责任追究制度外,还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确保科技人才评价在阳光下运行,优化人才发展的“公平”环境。

当前各级政府对科研主体、科技人才的“放管服”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这是民盟重庆市委在调研中尤其关注的一环。他们认为,完善权责一致的服务机制,才能真正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因此,既要把握好“放”,督促用人主体单位完善评价标准,又要规范好“管”,规范减少政府主导的科技评价活动、规范科技人才“带帽”活动、规范人才流动,还要完善好“服”,督促相关单位进一步完善薪酬、服务等制度,缩小引进人才与内培人才、资深人才与青年人才的待遇差距。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