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雷嘴的由来
有朋友问我,这地方为什么叫打雷嘴,我说我不知道。
朋友所说的打雷嘴指的是江津区与九龙坡区交界处,长江边的一个隧道。
江津与九龙坡一衣带水。江津城区与九龙坡区西彭隔江相望。西彭镇古为彭家场,是旧时巴县著名的一大集镇。江津秀才钟云舫常去赶彭家场,在这里坐茶馆、看川戏,写了许多诗联作品。后来这里改为西彭镇,再后来成中国著名的铝都。
江津城区在长江南岸,西彭镇在长江北岸。一座漂亮的鼎山长江大桥连接两地。
从西彭镇到江津城区,在西彭街出发,只需两三分钟就到“打雷嘴隧道”,再用两分钟穿过隧道就过长江大桥,桥完就是热闹而繁华的江津城。
我每天往返这里。隧道口上端硕大的“打雷嘴隧道”五个金黄色字样,几乎天天可见。
一天,交通车上一个朋友又问我:“这里为什么叫打雷嘴隧道?”
我说:“我真的不知——!”
朋友说:“打雷嘴,顾名思义,这隧道上面的山坡是个山嘴,这里常打大炸雷,雷很响,四面八方都能听见……”
这交通车上几十号人,对这解释都没有发声。算是一种默认,望文生义也有一定的道理。
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反反复复,大家都知道这打雷嘴的来历了。
……
有一天,我将这件事告诉我的一位作家朋友王国伦,“他们简直是胡说八道……”
王国伦是江津区作家协会前秘书长,现任副主席,是知名的文史专家。他原就是此地人,早年参军离开这里,转业后被分配到江津县城工作。
他讲述,原来,这地方并非叫“打雷嘴”,而叫“打锣嘴”。
打锣嘴地处九龙坡区西彭镇和平村四队与五队的交界处,现改名黄磏村,为西彭镇黄磏村14队。这里是一个山嘴,南坡下就是长江。山野间散建着几个农家村院。当时生产队属大集体,集体统一出工和统一收工。上班时间,下班时间,就由生产队派一个人在这山嘴上打锣。上班打锣,下班打锣,开会打锣,打偏东雨时抢收晒场上的稻谷也打锣,农家失火等抢险救灾也都打锣……锣声就是信号,锣声就是命令,不同的锣声代表着不同的信息。这里地势高,只要锣响,各家各户和全体村民都能听到。
直到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了农户,这里才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打锣历史。不过名没有变,村民们依然叫它打锣嘴。打锣嘴这名承载着这段历史,这是一段多么令和平村村民难以忘怀的村史啊!
……
2009年,江津在此打隧道建长江大桥。施工方是外地企业,他们在此地测绘时,误将当地老百姓说的“打锣嘴”听成了“打雷嘴”。后来便是一错百错,所有文图资料都将此标注为打雷嘴。隧道修成,立上了“打雷嘴隧道”五个大字。
如今这里的人多数都外出打工或搬到城镇去了。原来热闹的山村,现只剩下很少几个老人,房屋大都倒塌……
我们可预测:几十年后打锣嘴人的后代,定不会知道他的老家原本叫打锣嘴,他们会跟着别人说,这里叫“打雷嘴”。
一个错字,差点掩蔽了这个山村的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