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9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人物
版面翻页
人物
04

郭劲松:把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

□ 本报记者 黄笛森/文 王加喜/图

◆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常委

◆ 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科学院水库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秋日的午后,重庆大学B区一栋掩映在绿荫丛中的青砖楼格外宁静。刚带队到忠县等地野外科考和采样调研回来的郭劲松在2楼一间四面堆满书的狭窄办公室里整理着成堆的材料。

见到记者的到来,衣着朴素、头发有些许花白的郭劲松格外热情,丝毫看不出刚经历差旅劳顿的疲惫。而当聊起他成长和工作的点滴,更能感受到这位50岁出头的中年学者丝毫不减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

如今,作为重庆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已取得卓越研究成果的郭劲松,仍未停止逐梦的脚步,而他究竟有怎样的梦呢?

梦想与现实

郭劲松出生在四川省三台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81年,即将高中毕业的郭劲松,梦想着当一名科学家。虽然从小成绩优异的他要想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并不困难,但梦想与现实总有出入。“在计划经济时代,父母出于现实考虑,认为学习工科今后搞工程建设能端上铁饭碗,而如果学理科,很可能会像学习物理的父亲一样,最大的出路还是当老师。”

权衡之下,郭劲松听从了父母的意见,报考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为重庆大学)给水排水专业。

考上大学后,郭劲松依旧刻苦学习,每学期至少能获得120元的乙等奖学金,这在当时不仅能满足温饱,还能在逢年过节给父母带回礼物。

1985年,成绩优异的郭劲松在毕业分配时,轻松获得了优先选择权。“我的第一志愿是去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深圳,那里有中建等央企和政府部门可供选择。此外,也可以选择留校任教,因为学校正在筹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郭劲松再三思量,最终选择去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生物所报了到。“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坚持学理搞科研的梦想。而且成都离家乡离父母近,以后也方便照顾。”

触动与行动

进入中科院成都分院生物所后,郭劲松从事的科研却并非专业对口的给水排水,而是环境工程。“具体而言,主要是做废水处理等环境工程治理,其实和本科专业还是有一丝的关联。”也是在此期间,郭劲松真正开始接触到环保工作,不料,这竟成为他此后为之不断钻研并取得卓越成果的主要工作。

在中科院成都分院工作一段时间后,郭劲松心里莫名焦虑起来,“中科院的科研代表着国家最高水平,而自己仅是一个本科生,感觉很没底气。”于是,1988年,他毅然辞去中科院成都分院的工作,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市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2年后,郭劲松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郭劲松便逐渐安定了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开始暴露,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水环境问题。“当时很多乡镇企业、中小企业乱排乱放,各级环保部门纷纷到高校找专家帮忙研究治理。”郭劲松在受邀前往合川、铜梁的一次考察中,看到部分河流沿岸因遍地的锶矿企业粗放式提炼,使河流两岸寸草不生,深受触动,决定将自己的研究瞄准水环境质量演变、水污染治理等方向。

回到学校后,郭劲松开始跟着自己的导师龙腾锐教授研究起相关课题。2000年,他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后,更加专注水环境的研究。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以及2006年三峡145米水位的试验性蓄水,郭劲松带领团队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三峡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修复、治理上。他说:“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是持久和深远的,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有兴趣在该水域开展相关研究。”

此后,他率领团队不断深入三峡库区并持续至今。在克服前期道路不通、住宿难寻等种种困难后,郭劲松已完成了对澎溪河等库区上百条次级河流的科考、调研和采样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要科学合理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必须经过长期的跟踪观测和研究。”在研究初期,郭劲松在外一呆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

理论与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郭劲松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已率先在三峡库区建立了野外研究基地,并获得了三峡蓄水以来次级河流水环境质量演变、驱动因素、污染物时空格局等大量原位观测和实验资料,形成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2012年,他再次牵手中科院,担任起中科院在重庆筹建的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职务。

最近,郭劲松撰写的2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又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水库温室气体净通量定量分析技术导则》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其成果也纳入了该领域相关的国际技术规程。而《三峡水库运行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机制》则直接指导着当前所开展的次级河流治理工作。此外,在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同步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郭劲松带领团队研究的次级河流污染负荷削减及水环境修复成套技术已在库区实施了20余项工程应用示范。

在坚持做好科研与教学本职工作并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郭劲松还从容地协调着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常委等社会职务。“我认为只有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参政议政。”郭劲松说,近两年,他就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先后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九三学社中央及九三学社重庆市委开展的关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调研课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咨询建议等工作,提出的建议均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批示肯定。

郭劲松透露,目前,他正在研究整理关于三峡行政体制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支撑环境治理等具体工作,也要从战略决策层面提供更多科学的建议。”郭劲松说,生态环境保护这门学科,最终的成果都应该书写在大地上,而非纸上。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