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09月2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川盐古道”之“上下大路”

□ 作者 向爱民

2000多年前,古镇云安,一个叫扶嘉的人抓住一次神助的机遇,开采出云安第一口盐井——白兔井。此井乃世界开发最早、使用最久的盐井。盐的出现,给云阳和邻近的鄂西、陕南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

旧时的鄂西地区偏僻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他们平生积攒的钱就只做一件事——买盐。盐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这里百姓眼中唯一的商品。食盐历来都实行专卖,两湖地区被朝廷定为“例食淮盐”,从淮入两湖基本靠水运。但鄂西与相邻的四川(现重庆)边界犬牙交错,在这些偏僻的村村寨寨淮盐川盐(云安盐,下同)难分清楚;更重要的是,虽然淮盐的加工和运输都与川盐不同,成本也比川盐要低,但其税费却高得吓人,结果川盐反而还便宜很多,所以鄂西人不仅没“例食淮盐”,还帮助相邻的其他地方偷食川盐。于是,人们在鄂西与云阳之间便开始了如同蝼蚁衔食般的人力挑运私盐,并渐渐地踩出了川盐入鄂的通道。出于无奈,康熙早期鄂西地方官员只好以“惯食川盐”为由上奏朝廷,获得特别批准,最终使偷偷摸摸的私盐道成为鸣锣响鼓的大道。

古盐道的鼎盛源于两次“川盐济楚”。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在广西揭杆后迅速遍及全国十八省,淮盐入楚的水路被彻底斩断,导致两湖地区盐贵如油。于是,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下令实施“川盐济楚”。当时为争长江水路,湘、川运盐船在宜昌经常发生纠纷,大量的川船被堵于三峡出口处。水路不通走陆路。为了生计,大量的湘鄂人涌入大巴山,踏上了漫漫盐道之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盐区相继沦陷,淮盐水运再次受阻。1939年,国民政府决定“川盐济楚”,川盐古道再次繁忙。两次“川盐济楚”,繁荣了云安古镇和古盐道,鼎盛时期云安盐厂每日出盐30吨左右,古盐道也枝繁叶茂,经利川过湘西到达凤凰古城,拓展到了湖南。

川盐古道,目前搞得比较清楚的,也就是从云阳到湖南凤凰古城的这一段。而上、下大路则是从云阳出发的两条沿岐耀山两侧进入利川到达柏杨梅子水的盐大路。这两条盐大路是川盐入鄂的起始路段,也是古盐道最险最难的一段,它们都是从最初挑私盐踩出来的。

上大路从长江边的新津口出发,逆磨刀溪流而上,经马鞍山、龙角出云阳境至地坝滩,再从海拔500米的地坝滩直上海拔1500米高的岐耀山后,直下至海拔不足1000米的柏杨梅子水,与下大路汇合,这一上一下一峡谷,峰高路陡水凶谷恶,距离却比下大路近20里路。下大路从长江边的故陵出发,沿岐耀山脚逆梅子河而上,淌过“一线天”谷底,穿越绝壁半腰,至梅子水与上大路汇合。因其路十分险恶,山大人稀易被抢劫,后改线从与上大路在云阳的汇合点龙角出发,沿云阳清水山脊线直上,经蔈草入利川境,再翻岐耀山下至梅子水。下大路弯多坡长路远,但蜿蜒缓和。后随“川盐济楚”,食盐运量增大,逐步形成“挑夫以走上大路为主,骡马队以走下大路为主”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内,这条古盐道仍然是鄂西百姓肩挑背驮的运盐道。直到1959年万县至利川的公路修通后,交通才得到逐步改善,上、下大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快半个世纪过去了,古盐道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作为蕴含着厚重底蕴的盐文化线路,其旅游价值却仍藏于深山,有待开发。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