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创新力量 加速动能转换
——市政协常委会议协商“加快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9月27日,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重点协商“加快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市政协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协商,也是市政协探索民主监督的一次重要实践。
据介绍,今年3月份以来,由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牵头,联合16个市级部门、10个党派团体、14个区县和25个创新主体,共计65家单位组成调研组,深入实地调研,赴外地学习考察,为推动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实招、献良策。
委员沉下去 问题浮上来
“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通过市政协协商平台深入碰撞、融合交流,同心协力为创新驱动探索最优的路径、最好的方法,向市委、市政府交一份出色答卷!”3月28日,在“加快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协商工作启动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吴刚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开展“加快重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协商的重要意义。
调研启动后,调研组前往上海、深圳等地,走访华为、腾讯、比亚迪等科技企业,考察沿海一线城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同时,调研组也深入到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解我市科技型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历时数月的调研,让一个个问题浮出了水面。
在市政协常委会上,张明树常委直言问题和短板:“虽然我市创新投入增速快,但是与全国R&D投入总量1.56万亿相比,我市仅有302亿,且投入强度1.72%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创新人才相对短缺,人才资源总量、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三项预期指标均未达到“十二五”规划要求;创新驱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重科研产出轻成果转化现象普遍存在……”
洼地建起来 人才流进来
市政协委员裴小红通过走访部分企业发现,目前我市高端科技人才引进难、留住难、聚集效应弱等问题普遍存在,企业对高端人才引进更是顾虑重重,存在着“三怕现象”——一是怕投入了没产出;二是怕技术骨干被“挖墙角”式半途出走;三是怕业务骨干“另起炉灶”泄露商业秘密,削弱自身竞争力。“其中,高端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的差异,更增加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留住人才的成本及风险。”她解释道,“目前,代表高端人才顶尖水平的国家两院院士90%及以上均分布在各大高校,高校作为学术研究集中地也几乎承担了国家80%及以上的重大专项科技项目。在‘政策集中、人员集中、资金集中’的三重优势下,中小型企业要引进两院院士则是难上加难。而采取其他方式引进的院士在实际政策落地和职称认可方面均存在偏差,享受的项目支持、各种优惠政策及待遇大打折扣。”
邓世军常委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市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还不够优化,引智引才、留才用才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科技人才散、乱局面还未根本改变。
“我市国家高新园区、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还未充分发挥对科技人才的集聚作用。”邓世军介绍,目前我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尤其稀缺,在渝两院院士13人、“万人计划”人选39人,在全国占比都不到百分之一;科技人才结构和布局也不合理,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在渝九类高端科技人才的专业方向与我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匹配,对应的“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科技人才占比为36%,而环保、MDI产业占比只有2.2%。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扭转我市创新人才队伍匮乏的现状?邓世军认为,首先要提高引智引才的针对性,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有名、但求有用”“不求全面开花、但求有所突破”。他建议,探索实施柔性引才计划,在有计划引进九类高端科技人才的基础上,还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引进我市最急需的专家教授、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企业管理人才、技能性人才等,做大我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裴小红也建议,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及时兑现政策待遇,让人才“留得住”;搭建各类研发平台、工作站等发展平台,让人才“愿意留”;实施重点科研基地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工程,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让人才“愿意来”。
在走访华为公司时,该公司开办行业大学培育人才的做法,引起了调研组的关注。“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提高育智育才的有效性”,成为了调研组的一条重要建议。
企业动起来 创新活起来
作为活跃的经济动力群体,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企业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调研组通过对华为、腾讯等大型科技企业,以及本市部分科技型企业走访发现,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能够让创新的效率最高、效益最好。
“但是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企业创新意愿并不强烈。”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上,彭建虎常委所作的《企业应主动作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言,直指当前科技创新中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
究其原因,他分析道:“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等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市场外部压力还不足以倒逼企业以创新来突围求生存,导致部分企业主观上创新的积极性不够。”
龚小雪常委也发现这一现象,她认为支持研发创新的政策知晓度不高、部分政策实施性不强、落实不到位等,均成为导致企业创新活力不够的因素。
尹华川常委对企业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困境深有感触,“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进行债权融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发展容易遭遇资金瓶颈。”
如何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成为调研组成员们的关注焦点。
龚小雪围绕建立激励机制进行了认真思考。她建议,提高企业建立和引入行业核心研发机构的奖励,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知识价值增信改革试点中的推荐授信额度。同时根据行业特征制定不同政策,建立“一行一策”的差异化激励模式。
刘庆瑞常委从优化政府服务角度,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程序,助推企业创新发展”“完善法治保障,维护企业创新发展的合法权益,通过政策支持和法律的保护,激活企业创新资源,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等建议。
尹华川建议,将政府主导的部分产业引导基金转向天使、风险投资等创投基金,同时政府通过建立转贷应急机制、风险补偿金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相关财政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另外,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仪器设备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资源使用率。
平台搭起来 成果走出去
创新成果必须投入市场进行转化,才能最终实现创新的价值。如何打通创新成果投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委员们在调研中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个科技创新产品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产品研发出来后迟迟不能投入市场,则很快会被模仿、超越。”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王金山常委深知打通创新成果投入市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
“全市范围内,至少有几十个产品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往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了,也没有实现投入市场的目标。”他呼吁,市政府应进一步对国家创新政策进行对照研究,让单位和部门消除障碍,确保国家和市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到实处。
“成果转化难、运用难,是我市目前创新发展的短板,其根本是缺乏机制的保障。”董青常委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的推进成果转化协同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共同实现产品的转化。作为推进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要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搭建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促进研发成果向市场产品的转化。
尹华川建议,尽快建成全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打通与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及国内外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对接渠道,提供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