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观点
张明树(市政协常委):
建立大数据平台
2016年,我市R&D投入总量仅为302亿,投入强度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同时,创新主体也较薄弱,全市仅有2个国家级高新区,1443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规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不到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严重不足。
夯实创新基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我市应持续提升R&D投入增量,争取在2020年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积极对接国家创新工程,以全球视野引进、收购一批“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实施全市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对独立于市场运行的研发、转化机构,尚不具备市场主体生存能力的,允许并鼓励其先注册为民非组织,暂不作为纳税主体。大力加强全市创新驱动公共平台建设,建立起全市规范统一的创新大数据平台,整合与重庆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全球最顶尖创业孵化加速器PNP重庆办公室的作用,推进我市创新创业企业更好“走出去”。
尹华川(市政协常委):
提升企业“获得感”
近年来,国务院及重庆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双创”有关扶持政策,涵盖了市场准入、减负、融资、载体、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政策分散在科委、工商、人力社保、金融办、经信委及中小企业局等各个部分,政策资源未能有效集中,导致企业无所适从,获得感不强。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进行债券融资,容易遭遇资金瓶颈。
建议由市政府牵头,形成“双创”扶持政策协调机制,整合政策资源,优化政策流程,并对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形成合力让“双创”政策真正落地。另外,将政府主导的部分产业引导基金转向天使、风险投资等创投基金,并通过建立转贷应急机制、风险补偿金、配套财税政策等方式,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让企业真切感受到政府创新创业的政策导向和创新驱动的决心。
龚小雪(市政协常委):
精准施策补“短板”
目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分政策缺乏实施细则、具体标准、操作流程。比如,“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按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50%的额度作为研发专项资金补助”政策,在申请办理环节未及时出台操作细则,企业不知如何办理;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上市时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转持的豁免政策,国家未出台操作办法;对于电子信息、化工和摩托车制造企业落实企业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优惠扶持政策难以实施等。
为此,建议建立“一行一策”的差异化激励模式,根据行业特征制定不同政策,提高针对性;以落实创新政策为导向,尽快修改、废止一批与创新政策实施相冲突的政策条款;对属于中央事权的政策,积极争取支持在重庆试点,促进创新政策充分释放红利。
张克敏(市政协常委):
开放共享创新资源
我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资源平台上,市、区(县)两级之间数据分割,已建成平台以及筹建平台之间相互独立,未能形成网络化的高效服务体系;在政策上,出台的具体办法只针对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服务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采用的行政手段较多,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关注不够等。
建议建立“政府管理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及技术,金融中介提供资金支持,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分工合作体系;统筹规划全市创新资源要素,构建网络拓扑型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与科技创新人才在线交流式协同创新服务;坚持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工作,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共享中的重要作用;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去行政化”工作,大力发展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刘万利(市政协常委):
让“重庆汽车”驶上“高速路”
创新,是引领汽车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长安汽车始终坚持自主开发实现创新,通过采取建立世界一流的研发流程体系、整合全球资源并汇聚优秀人才、强化基础设施和研发平台建设、建立系统性的创新机制以及打造引领全员创新平台,向制造服务型企业转型等措施,走出了被国务院称为“长安模式”的自主创新之路。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创新高潮期。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企业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是关键,但同时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议政府搭建共性研究平台,引进核心零部件龙头企业,实现电池、汽车电子及智能化等核心零部件及软件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企业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出台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租赁、车联网、汽车电商等新领域、新业务发展,推动业务模式创新。
邓世军(市政协常委):
建服务高端人才VIP制度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布局不合理、科技人才原始创新能力和创新领导能力不强、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
为此,建议进一步提高引智引才的针对性,探索实施柔性引才计划、重庆籍高端人才返乡计划、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等,做大我市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提高育智育才的有效性,鼓励高校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我市急需紧缺的重点产业领域,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科技金融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提高留智留才的实效性,探索建立高端科技人才反映情况“直通车”制度、服务高端科技人才VIP制度,真正实现既“靠待遇、事业留人”,又“靠服务、感情留人”;进一步提高用智用才的科学性,引导高端人才流动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努力实现才尽其用。
徐晓玉(市政协常委):
建设高校创新平台
目前,我市高校创新平台缺乏科技产出供给侧导向,如资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策导向不明确,考评和奖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队伍建设困难等。目前,重庆市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人选分别为13名、68名,明显少于东部省市,也远不及同处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两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注重推动科技供给侧改革,促进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一是要不断完善重庆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保障体系,加大政府资金对高校人才、科研活动和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二是实施科技创新奖励计划,建立健全人才和创新平台的考评奖励机制,出台补助政策。三是深入实施各项人才计划,着力引进、培养、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四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科学技术项目、创新团队计划项目的支持力度,培养中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王金山(市政协常委):
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
科研院所是重要的“技术加工”和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在创新链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位置,承担联接高校和产业,推动协同创新、技术二次开发、产品中试及企业孵化等科研开发和转化的社会功能,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单元和载体。但受管理体制和条块分割等因素影响,我市25个市属科研院所分属科委、农委等15个部门管理,科技资源布局分散闲置、科研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现象较为突出。
目前,全国18个省市的省级地方科学院已有14个改为省级政府直接管理,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重点整合科研、学部和教育资源。为此,建议市政府选择1至2家综合性科研院所开展“率先”试点,即组合全市科研院所资源组建直属于市政府的综合性大型创新机构,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为全方位开放式创新打好基础。
郑和平(九龙坡区政协主席):
构建新技术新产品体系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系统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技术新产品体系、创新平台体系等作为支撑。当前,全市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需高度重视的现象。比如,新技术新产品体系支撑作用不明显。以重庆高新区为例, 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193家,与成都高新区、西安高新区相比,差距甚远。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1.9件,不及西安高新区的1/3、成都高新区的1/6。累计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10项,仅为成都高新区2016年新增量的7.6%。
针对存成问题,建议以重庆高新区为主体,着力打造检验检测、高新技术服务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以提速发展科技服务大市场为抓手,加快建设全市重要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一批领先的科技成果、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完善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落实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政策,着力构建新技术新产品体系。
黄 杰(市政协委员):
促进众创空间“质变”
重庆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国前列,但与上海、江苏、湖北相比,众创空间发展不均衡,整体质量不高。据统计,我市国家级众创空间占省(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的比重为11.5%,而湖北同类占比约为40%。两江新区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而东湖有14家。目前,我市建设了猪八戒网、赛伯乐等国家级品牌众创空间,但是仍然缺少专业化、个性鲜明、有全国影响力的双创载体。
建议我市构建“种子+初创+成长+龙头”企业培育体系,尽快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小巨人”企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制定全市中小微企业分类培育计划,提供融资支持、技术指导、人才对接等精准服务;整合现有众创空间,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和双创资源特色整合形成特色化众创空间;优化众创空间功能,形成专业化的产业链闭环式创业支持系统;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发展绩效定期评估,提升众创空间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