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灯戏:演绎人生百态
梁山灯戏是梁平区的地方小戏,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因梁平区史称梁山县而得名,本地人称“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梁山灯戏在声腔、乐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嬉笑闹”与“扭拽跳”的表演特色,农民口头文学的唱词,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和民间杂耍的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巴渝民间风情。
极富生活气息的梁山灯戏因其娱乐性强,情节夸张,矛盾突出,嬉闹诙谐,且多为喜剧、正剧,所以在节庆盛会或者红白喜事上,老百姓们总离不开它。梁山灯戏也因此被称为“梁平三绝”之一。
2006年,梁山灯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年少青春多磨砺
陈德惠,梁山灯戏国家级代表传承人,国家三级演员。
“我家那个时候就在梁平县川剧团的对面,我天天跟玩伴们在剧团附近玩耍……”回想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75岁的陈德惠老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小时候喜欢唱歌跳舞,没有专门的地方,就在剧团附近的街巷里跟玩伴们一起唱。剧团里点灯的李伯伯觉得我唱歌有天赋,问我愿不愿意进剧团,那我肯定愿意啊!”
1953年,11岁的陈德惠进了剧团,踏上了漫长的学艺生涯。
学戏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即使有着不俗天赋,陈德惠也吃过不少苦头。“印象最深的是拉韧带,老师要求我们把一条腿绑在长板凳上,再把整个身子压下去,与腿贴在一起。”如此艰苦的训练,却只是学戏生涯里的日常训练小科目。“有几个一起入团的女孩子因为太苦放弃了,我身体素质比她们好点,还能忍受,就坚持了下来。”正是有了这些高强度的训练,陈德惠的身姿更加曼妙。时至今日,已是古稀之年的陈德惠劈叉下腰仍然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
不惑之年遇灯戏
1985年,为保护地方戏种梁山灯戏,梁平川剧团改制,成立梁山灯戏实验演出队,号召剧团成员转学灯戏以抢救、挖掘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已到不惑之年的陈德惠积极响应号召,拜当时著名的灯戏大师田秉友为师,学习梁山灯戏表演。
“川剧的灯腔与灯戏的唱腔有一些共通之处,两者表演风格上也比较相似,都注重台词的口语化、情节的幽默化、人物的简洁化。”接近三十年的川剧演艺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陈德惠很快投入到了灯戏的学习当中。“但是,人到中年,想学东西确实有些困难。两者虽然有共通之处但也有较大的区别。灯戏好动,类似于东北二人转的架势,而川剧则讲究肢体形态的优美。我演川剧三十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学习灯戏时,对于老师所教的扭拽跳有点接受不了。”说起这段中年学戏的往事,陈德惠感到惋惜不已。“田老师教我们的时候年纪已经大了,很多东西来不及教,我们也来不及学,老师就去世了。”也正是因为这样,陈德惠演灯戏后,力求把灯戏失传的东西补回来并发展下去。1994年退休以来,她依旧从事着梁山灯戏的传承教学和演出研讨工作。
这30年间,陈德惠担任了梁山灯戏《招女婿》等几十个梁山灯戏剧目的演出和导演工作,其作品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也因为如此,她在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我们的剧目变多了,大概有两百多个,也新增了许多现代剧目。服装上,不再完全依梁山灯戏传统表演服饰进行表演,而是根据剧目的内容定制演出服。在配乐方面,我们也不再依靠以前的曲子,每一个新的剧目我们都会编曲。”陈德惠和诸多传承人为了梁山灯戏的传承发展一起坚持着。
心忧传承谋发展
目前梁山灯戏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平均年纪都在60岁以上。传承发展梁山灯戏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参与,传承人收徒的意愿也很强烈,但收徒情况却不容乐观。“现在,灯戏的传承断代了,青黄不接。年轻人愿意留在地方上学戏的很少,也坚持不了多久。这是我招进来的第三批学员,前两期都退出了。这一批进来时18个,现在也只剩8个。”说到梁山灯戏的传承,陈德惠满脸愁容。
“现在灯戏的演出市场也变小了。梁山灯戏来源于田间地头,舞台也在田间地头。但是现在的演出一般是文化服务性质的,虽然对灯戏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远离了田间地头的老百姓,也就失去了最忠实的观众。”市场的萎缩让陈德惠对梁山灯戏的未来极为担忧。“电视、网络的兴起对灯戏的冲击太大了,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舞这一类艺术形式,对于灯戏这种地方上的传统戏剧兴趣不大。不敢想象,如果老一辈人去了,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愿意继续传承灯戏。”
可喜的是,梁山灯戏还有一个传承基地——梁平区西苑小学。“西苑小学的娃儿真不错,演的梁山灯戏还在重庆拿了一等奖。”谈起这些孩子,陈德惠一扫之前的阴霾,“但是,毕竟孩子太小了,而且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也不愿意让他们继续深入学习灯戏,觉得灯戏没有前途。”讲到这里,陈德惠脸上又浮现一丝愁云。
“目前我们在排一出大幕《好人邓平寿》,请了市里的导演跟编剧,我们已经不分昼夜地排练了4个月,希望这次能够拿奖,把梁山灯戏推广出去,同时形成一个稳定的演出团队。”陈德惠对这一出现代大剧抱有极大的希望,希望能以此打响灯戏的名号,带动灯戏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