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小镇有乡味
——南川区政协专题调研特色小镇规划建设
本报讯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的特色小镇?近日,南川区政协组织召开“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座谈会议,同时邀请该区分管副区长及区发改委、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围绕议题开展监督性专题调研。
会前,南川区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区内多地进行走访察看、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南川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挖掘本土文化基因,着力推进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初显成效。但全区小镇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编制相对滞后、产业定位不够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欠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投融资机制亟需健全等。如何应对问题,进一步增强小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该区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会上,与会委员和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目前我区有的小镇规划起点不高,定位不准,只是简单复制了城市建设的模式,离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李玉梅委员说,规划是特色小镇的命脉,要高质量编制好各类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又要因地制宜、深接地气,尤其是要突出特色,可探索在重点区域先行先试,不搞盲目的“造城运动”。
“目前一些城镇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但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明显滞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郑洪远委员认为,没有产业的“造血”机能,特色小镇是不可持续、难以为继的。应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行业品牌,实现以产促镇、产镇融合,使当地群众能够安居乐业。”
“有的乡镇将特色小镇等同于旅游休闲特色小镇进行建设,导致小镇缺乏足够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底蕴,客观上讲没啥能让人记住的东西。”该区文化委副主任韦晓鸿说,文脉和人文情怀是人们的精神图腾,特色小镇建设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建议贯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挖掘当地民间文化和乡村元素,保留原生性的古村古貌,增加鲜活性的创意文化,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人无我有’的特色小镇文化品牌。”
特色小镇建设资金从哪里来,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程伟、田兰等委员建议统筹打捆涉农、国土等各块资金,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建立特色小镇建设基金或投入补助机制,重点支持特色小镇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融资等路径,以市场化投入机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规划应看得见乡野、听得见乡音、闻得到乡味、摸得到乡趣、记得住乡愁”“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多元化”“加强项目建设监管,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着力解决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土地、人才等瓶颈”“细化污水、垃圾、道路等分项标准和方案,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更加科学合理”……
会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委员和部门负责同志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双向交流,共同直面问题分析症结,深入研究建言献策,使政协协商式监督更加务实有效。“这个专题选得好,抓住了热点,回应了社会的关切。大家所提的意见建议客观中肯、具体实在,很有见地和价值,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结合具体工作抓好落实。”南川区委常委、副区长游庆富表示。(王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