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黄炎培”
读一个人,如读一部作品。不同时期的阅读,会有不同的感悟与收获。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对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主委黄炎培有着三次“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深深震撼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心智,从而吸取他老人家的营养,获得不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
第一次阅读,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候我在乡中教书,只知道黄老是一个教育家,中国职业教育先驱者,是黄老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导着我的讲台生涯。
因为职业的缘故,我偶然在一期《人民教育》杂志上看到了一篇介绍黄老的文章,文章主要阐述了黄老投身教育的经历与思想,他心忧国家危亡,切望从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和科技文化中,寻找拯救国家的良策。从文章中,我感知了黄老教育理念的核心,即:“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正是为了践行黄老的教育理念,当时教初中英语课的我大胆承担了万县初中英语92级“拼读入门,阅读主导”的教改实验课(当时全县只有三个班),该实验课其实就是黄老上述教育思想之于我的教育实践。正是因为对黄老教育思想的领会与应用,我所教的那一级在毕业会考中获得全县第一名,而且后来还有2名学生至今从事英语教育工作。是当初的启蒙与引导,让学生获得了终生的职业。
第二次阅读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后,缘于黄老自己所著的《八十年来》一书,从此知道了他不仅是个教育家,还是个作家。黄老朴实、自然、简洁、深刻的笔锋影响着我的写作生涯。
因为从小爱好写作,处女作散文诗《竹叶船儿》曾在《少年文艺》上发表,所以我人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当记者当作家。1992年,我如愿以偿,进入了当时的《三峡经济报》,从乡下到城里,从“灵魂工程师”到“无冕之王”,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跨越。新的职业倒逼我要涉猎广泛,阅读占据着我所有的业余时间,进新华书店买书成了我的习惯。大概是1994年吧,在当时的万县新华书店很不显眼的位置看到了黄老的《八十年来》,全书黄老以笔记体形式,真实记载了他80年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讲真话、吐真情、不虚荣、不掩饰,其所思所悟给人启迪与智慧,写父亲、写母亲,寥寥数笔,鲜活无比。黄老在书中写到:“我的父亲是知识分子。自己没有土地,并且没有房屋,得钱即使,挥金如土。”母亲病中对自己训斥:“儿懒惰,母生气,儿劳动,母欢喜。”当然,我印象最深的更是黄老那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面对国民政府之腐败,他奋笔《革他们的命》;面对蒋介石对共产党的大肆杀戮,他愤怒疾书《漫论剿匪之策》;面对国共纷争,他写出了《延安归来》,旗帜鲜明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延安……后来还读过黄老的诗集《断肠集》《红桑》。深为黄老那“酣畅淋漓、思力沉厚、趣味隽永、章调铿锵、虽语必工”的文风所感染。而终生吸取黄老的写作风格,这为我后来出版报告文学集《三峡情》《大山的回声》等书奠定了文风基础。时隔多年,历经几次搬家,但《八十年来》这本书却一直紧紧跟随着我,闲暇时我便拿出来翻阅,每每读来,黄老的光辉品格也使我喧嚣浮躁的内心得以沉淀。
第三次阅读黄老,是在2013年夏天我有幸加入民建后,从《中国民主建国会简史》(以下简称《民建简史》)上更高层次地读懂了黄老,原来黄老不仅是个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爱国者,最重要的是,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者、参与者。
作为民建会员,《民建简史》是“必修课”。从民建的创始到发展,黄老连任两届民建中央主委,正是在黄老的带领下,民建组织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老的“胸怀国家,肯谏敢谏”以及“建国效力,共愿强盛”思想为民建留下了优秀的传统与光荣的使命。
通过对黄炎培先生的三次阅读,我认识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有血有肉的黄炎培。而今,民建已经走过了72年,作为民建会员,唯有“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才能肩负起参政党新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唯有从黄老等老一辈民建先贤身上吸取精神营养,紧紧追随先贤足迹,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