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1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状元试卷看过来

□ 作者 谭小华

四川资州人骆成骧,是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科举文状元,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重庆图书馆典藏有骆成骧状元殿试卷,朱墨套印,品相良好,稀世罕见,文献价值较高。他在殿试卷中竭诚谏言、心忧时局,为光绪皇帝排忧解难,精辟地提出了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约和兴修水利四项“自强之计”,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直到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骆成骧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卓越功绩。他对巴蜀大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骆成骧生平述略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州(今资中县)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清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殿试夺魁,成为清代唯一的四川籍科举文状元。

骆成骧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年幼时受教于父,熟读“四书五经”。其九岁时随父至成都,入读锦江书院,并师从魏西棠学习诗赋;十七岁参加资州州试,考中秀才并成为“案首”。随后,骆成骧至成都尊经书院学习,并拜山长王闿运为师,跟随其系统研习经学。

光绪十九年(1893),骆成骧参加四川乡试,以全省第三名中举,随后入京参加会试。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会试,骆成骧未中试,留于京城,就教于八旗官学。次年,骆成骧参加乙未科会试,顺利中榜,随后参加殿试。他在殿试卷中针砭时弊、议古论今,针对光绪皇帝的发问,提出了多方面的改革良策,有胆有识,鞭辟入里,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当科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掌管国史。

光绪三十二年(1906),骆成骧奉清廷之命,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考察宪政;1908年回国,受聘主持广西法政学堂;1910年任山西提学使;辛亥革命后,历任四川省临时省议会议长、国史馆纂修、国学专门学校校长等职;护国战争期间,曾为四川巡按使陈宧起草讨袁电稿。后来骆成骧不问政治,致力于兴办教育、培养人才。1912至1926年,他为筹建四川大学积极奔走,筹措款项,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清廉自守,不求高官厚禄,家无恒产,清贫一世,有“穷状元”之称。

状元殿试卷藏重图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军节节败退,直至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这标志着晚清政府苦心经营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光绪皇帝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改革,以期挽救危亡。次年四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亲自主持殿试,以“治兵、会计、节俭、农事”为题,策问天下举子。骆成骧心忧时局,力陈己见,脱颖而出,成为当科状元。

重庆图书馆典藏有骆成骧状元殿试卷,系清末刻朱墨套印本。一册,线装,楷书,共15叶。该殿试卷刻本总体品相良好,内容基本完整,虽然策问开头有缺字,部分字有缺损,但不影响辨识和阅读,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

骆成骧在1700余字的《殿试策》中,远溯汉唐之典范古训,近考清初、康乾之盛世举措,结合当前弊病,指出要害,进呈方法,提出了整军练兵、惩治贪官、厉行节约和兴修水利等四项“自强之计”。他强调,“自强之计”是必作、可作、能作,只要“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法,悬必行之赏”,定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治国策略,骆成骧在对策中还特别强调“殷忧启圣”“直言竭忠”的道理。他追溯汉代的贾谊、董仲舒等古代名臣,指出他们的功绩是能够“破除忌讳,指斥得失”,身体力行地尽忠谏言,所以才开创了千古称颂的两汉盛世。骆成骧认为,自古以来国家要想转祸为福、转败为胜,就是要有忠臣、诤臣直言不讳、赤诚报国。时至今日,其言论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精辟见解意义大

骆成骧之所以被光绪皇帝钦点为科举状元,不仅是因为其殿试卷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书法苍劲,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心忧天下,刚正谏言,切中时弊,可谓“诤臣”。其针对光绪皇帝的策问,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具体在于:

重视顶层设计,加强制度建设。骆成骧在殿试卷中明确提出,自强之计的道理并非深奥难懂,操作并非迂阔难行,只是囿于“群臣奉行之不力”,根源在于法制不完善、规则不明晰,因此他强力劝谏光绪皇帝首重法制建设,“怀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法,悬必行之赏”。

严格赏功罚过,培养清官良吏。骆成骧指出,对于练兵不力者“正以军法”,对于虚费、贪婪者裁撤罢黜,对于僭越者“罪之无赦”,对于畏难而止者严厉问责。其本质就是完善法律制度以后,需要严格执法、照章办事,赏功罚过。

厉行节约美德,严禁铺张浪费。在殿试卷中,骆氏主张对于朝臣百官的服饰、住所和待遇等都要严格规定,如有逾越,应当严格惩处。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骆成骧不仅详细阐释了“民生以农事为本,农事以水利为先”的科学性与必要性,还提出在内地兴修水利、打通河渠,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劳役繁重的可行之策。这不仅是坚持以人为本,更是注重发展民生,切实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

纵观骆成骧的一生,他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经历了清末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历史波澜,见证了我国近代史上风起云涌、国事艰难的重要阶段,可谓命运坎坷、波折不断。

但最为关键的是,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动荡,他都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在思想、言论和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特别是在推动四川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总之,骆成骧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与卓越功绩。他对巴蜀大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不应被历史所遗忘。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