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磊:一针一线绣未来
◆ 万州区政协常委
◆ 农工党员
◆ “三峡绣”品牌创始人
史磊(右一)介绍三峡绣产品
秋日暖阳透过刺绣车间的玻璃,给地板铺上一层朦胧柔光,一群绣娘专注为眼前的绣缎绣上泼墨山水、慈悲菩萨、娇艳玫瑰。如果不是她们握着绣花针的手在绣缎上来回地移动,差点给人时光在这里停止的错觉。
这群绣娘手中的技艺正是曾经一度面临消失危险的三峡民间刺绣技艺。如今得以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史磊对这门民间技艺的积极抢救。她带领万州绣娘们挖掘三峡刺绣技艺的文化内涵,创立“三峡绣”品牌,欲与四大名绣争市场。她带领库区搬迁移民、农村贫困女性、残障女性等开展刺绣培训,带动她们就业增收,一根绣花针穿引的千丝万线,在三峡库区凝聚起一支不拿枪杆拿绣针的“红色娘子军”。
一双鞋垫的商机
1999年,为响应国家号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史磊跟随丈夫离开家乡黑龙江,来到重庆万州,开办起一家彩砖厂。随着彩砖厂生产经营的逐渐稳定,史磊的内心却越来越不安定,“我想找寻一项自己喜欢的工作重新创业。”但她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发展项目,只能耐心寻觅商机。
在万州有一怪,家家户户绣鞋垫。这门在三峡库区广大妇女之间流传的民间技艺,其花色、图案有别于苏杭地区的刺绣,更加大气、粗犷,也更具当地文化特色。一次偶然的机遇,史磊从鞋垫中敏锐感受到潜藏的商机。
一次,家里的保姆拿出自己绣的鞋垫送给她,接过鞋垫一看,鞋垫上绣着鸳鸯、荷花等图案,甚是独特别致。史磊决定将鞋垫作为礼物带回老家,令她没想到的是鞋垫几乎受到家人的一致好评。“这一双鞋垫可花了160元买的哟!”史磊在谈笑中,谎报了一个价格,没想到当她回到万州后,亲属又特意打电话来让她再以160元的价格给他买几双鞋垫。“没想这么高价格的鞋垫,还挺受欢迎!”挂了电话,想着保姆送给自己的鞋垫,史磊沉默片刻,她感觉自己找到了寻觅良久的商机。
80万投资的亏损
正当史磊为寻觅到的商机感到兴奋并付诸行动时,困难出现了。随着三峡移民搬迁,许多掌握刺绣技艺的当地人带着手艺离开了,再加上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社会生活逐渐脱节,许多当地的年轻人早已不拿绣花针。三峡民间刺绣技艺将在三峡库区消失的危险,让史磊一下着急了,“传统刺绣文化不能在这里断档!”
召集老手艺人,培训新的刺绣工人,抢救将要消失的传统刺绣技艺成了史磊首要渡过的难关。2005年,史磊和两位合作伙伴一起成立了手工艺品公司,并与当地街道、妇联联系,将掌握刺绣技艺的农户组织起来,通过农户+公司的模式,促使三峡民间刺绣技艺规范化生产,重新培育市场。
当时,鞋垫和绣花鞋是史磊打开市场的两款产品。然而曾经融入日常生活的刺绣产品,如今大多已退出生活舞台。乐观预期的消费市场打不开,产品卖不出去,到了年底,投入的80万元全部亏损。
年底盘点公司资产时,仅剩仓库里500多双卖不出去的鞋垫,几千个产品包装盒,一张办公桌以及一台空调。眼见80万投资打了水漂,合作伙伴纷纷退出,但是面对自己的团队以及召集起来的绣娘们,史磊想再坚持一下,“我认为发展刺绣产品的方向是对的,只是差了一把打开市场的钥匙。”
钥匙在哪儿呢?史磊决心到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产地去寻找答案。
打开市场的钥匙
在刺绣之乡苏州,史磊把自己沉在乡镇里,一户户观看,一家家了解,还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商场里考察刺绣产品的销售市场。经过一番实地调研后,史磊发现,苏州刺绣在国内外的名气高,市场大,每天都有客商前来进货。但是苏绣的绣品主要以装饰画为主,三峡刺绣或许可以在实用性上下功夫。
“传统技艺也必须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传承发展下去。”回到万州后,史磊抱着这样的想法,重新调整三峡刺绣的发展方向,提出“三峡绣”的概念,开始了一次新的探索。
通过研发设计团队,将单一的产品扩大到服饰、配饰、艺术装饰等领域,并在各地开拓推广市场。由此,公司开始逐渐盈利,至2007年公司年销售额达160多万。可是高成本的培训、推广、设计等环节,依然让公司入不敷出,累计亏损200多万的现状让史磊的家人全都投出“反对票”。
“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就从家里拿钱出来补贴给工人。家里人全都反对我再继续做下去。”史磊说,“但是现实和直觉告诉我,就差一点儿,再坚持一下应该能成了。”
那个时候的史磊每天都混文艺圈,和文艺工作者打交道,向他们寻找刺绣发展的思路。忙碌且困惑是她最大的感受。2010年,史磊遇到了一位从事家居装饰的合作伙伴,他创新提出将刺绣与现代家居相结合,并为万州一家商铺做了一个刺绣与家居相结合的装修案例,在当地掀起了一阵风潮。“这在刺绣领域是一个突破创新,开拓了‘三峡绣’的发展渠道,公司也一下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个时候,史磊才感觉自己把打开市场的钥匙找对了。
藏在针线里的未来
在刺绣车间里,一位聋哑绣娘凭借自己的刻苦聪慧,创新性开发出一种新的刺绣技法,改变传统技法中绣得平滑圆润的玫瑰花叶子,绣出逼真细微的锯齿棱角,让玫瑰花形象惟妙惟肖,如今她已成为绣娘中的技术骨干力量……多年刺绣技艺的沉淀,让这群美丽的三峡绣娘,成为史磊“娘子军”队伍中的精兵强将。
然而在成为三峡绣娘之前,这些身有残疾的女性,和一部分农村无业女性都面临着无技能、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如何打破这一现状,开启她们新的人生篇章?作为几届区政协常委,史磊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她利用三峡绣的发展平台,将这群特殊的库区姐妹聚集起来,为她们提供学习平台和工作机会,带领她们创业。
38岁的王小蓉更感慨刺绣带给她的变化,“我读书少,没有一技之长。在成为绣娘之前,没有生活收入来源。”2008年,王小蓉应聘成为三峡绣的一名绣娘后,除了如今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还掌握了一门手艺,这让王小蓉非常满足。
和王小蓉有相似经历的绣娘不在少数。据统计,近几年已有30多名残疾人士,500多名库区农村女性、下岗失业女工,通过学习刺绣技艺实现就业。
眼下史磊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集旅游、展览、体验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三峡刺绣技艺体验中心,并利用政协的平台,多次提出关于发展文旅融合的提案,希望通过旅游带领三峡民间刺绣技艺和她的“娘子军”一起探索新的可能。
长期关注三峡民间艺术的万州区政协书画院顾问陈和莲说,“史磊做了一件大好事!不仅挽救了三峡刺绣技艺,而且也通过发展刺绣产业填补了市场空白,带动了库区女性就业。”
为了将助推残疾女性就业发展为长期可持续的模式,去年暑假开始,史磊又与万州区特殊教育中心合作,通过寒暑假期,让一批教师来参加刺绣技艺培训,再通过学校开班授课,让教师把所学教授给学生们。学生毕业后可以将“三峡绣”作为踏入社会的一个开始,用一技之长实现就业,绣出她们新的人生。(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