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7年12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小面的味道

□ 作者 杨超

小面很小,小得可以穿过大针眼;小面很大,大得人们豪气地称呼“铺盖面”。小面很小,小得就在街头巷尾几个平方的小店门外摆几张小方凳就可以食用;小面很大,大得可以登大雅之堂。重庆小面很出名,那不是吹嘘,而是重庆人说自己的故事,故事里边多少都会沾点小面的味道。

七十年代,生活条件艰苦,乡村生活条件更苦,赶场能吃上一碗小面,那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如有人赶集回去不经意说了一句“今天赶场吃了一碗面”,定然会引来邻居羡慕的目光,和着唾液感受小面的美味,默念着“何时才能进馆子吃一碗小面”?

我们老家那个乡场,有一条老街,可能因为两边都是山的缘故,“夹皮沟”的场镇就一条街,一竿子插到底,从街头走到街尾,零零散散的房子也就两百米左右。老街上仅有一家馆子,当时人们叫它“商堂馆”,员工都是供销社的正式职工。这馆子不大,只有几张桌子,供人们吃包子、馒头、小面。做小面的炉灶临街,一大早,大锑锅里边的水热气腾腾,想要吃面的人先买票,小面8分钱一碗。做小面的师傅上了年纪,穿着灰扑扑的围腰,师傅接过票瞟一眼,便开始熟练地抓起面,往锅里边一扔,面条便在沸水中散开,有点像女人散乱的头发。师傅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用竹子编的漏瓢在水中一旋,散乱的面条规规矩矩进入漏瓢里边,抱成一团,然后往早已备好的作料碗中一放,一碗面就算做成了。食客端着小面,小心翼翼地往桌子上一搁,慢条斯理地吃着香气扑鼻的小面。那时小面独树一帜,没有牛肉面、杂酱面之类的高档货。就是小面,吃起来也非常享受。面并不多,食客几乎一根一根地慢慢享用,似乎比现在吃山珍海味还舒服。面吃完了,只觉得半饱,没吃过瘾,于是很节俭的把面汤也一并喝下,把8分钱消费彻底。当然,偶尔也有当时的“大款”,生活稍微宽裕,小面没吃完,就走了的。其实这不要紧,总有人来“接力”。在当时,面馆的外边总会有几个穿着破烂的人,他们的眼睛死死盯着食客,小面的味道刺激得口水都要流出来。当看见有人面没吃完,就会立即冲过去,端起碗狼吞虎咽地把面和汤一并解决了,然后用衣服把嘴巴一抹,又站到门外守株待兔一般静静等待碰运气。这类人的行为在当时称为“舔盘子”,可能是当地的贫穷人家,也可能是外地逃荒来的,饿了,饥不择食。现在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想办法填饱肚子是大事。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也不在乎自尊与面子,活着比面子更重要。

老家乡场的“商堂馆”持续了好多年,那个做小面的师傅也一直坚守在那里,就像一棵老树扎根在那片土地。老师傅拿捏面的分量很精准,几乎没有偏差。“嘿!……师傅!……多抽几根面。”食客有些谦卑地对师傅小声说,恭敬地祈求师傅多放点面时,师傅便会面无表情地说:“我们煮面有规矩,不能一些多一些少,国家的东西哪能铺张浪费?”说得食客面红耳赤,只好依着老师傅的犟脾气。面没有缺斤少两,作料也都一个样,大家也觉得公平。当然老师傅也有仁慈的时候,偶尔遇到有气无力的乞丐或者吃面需要加点汤的,老师傅也不吝啬,另外用一个碗,用汤瓢舀一碗煮面的汤,滴几滴猪油,放点盐,再放点葱花,葱花四周有点油珠珠,像星宿一样,一闪一闪的,后来我的父辈把这汤取名叫“星宿汤”。老师傅对乞丐有些偏心,总是以最快的速度,用漏瓢在锅底转一圈,像耍魔术似的,把碎面条盛在“星宿汤”的下边,让乞讨者能吃点“干货”。乞讨者蓬头垢面,埋着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稀里糊涂狼吞虎咽地吃了面汤,冲老师傅笑笑,算是感谢了。

在外逃荒的人心中很苦,比黄连还苦,苦得难以诉说,这碗看似简单不要钱的面汤,却如行进在沙漠中干渴无比的人突然得到一瓢水,就有价值连城金不换的感动。“星宿汤”温暖了多少逃难他乡的人或饥肠辘辘的乞丐,在他们眼里这碗面汤比燕窝汤、鹿茸汤、海参汤都要补人,成为他们一生中最值得回忆的汤,因为这碗汤增添了活下去的勇气。“此心安处是吾乡”,乞讨者获得一份慰藉,老师傅的光明,驱散乞讨者的心理阴影和心中的荒芜。这汤或许救了一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星宿汤”让穷人看到像星星一样美丽的希望。煮面的老师傅没有惊人的壮举,我这支秃笔也难以将他的事迹装载成册,但是他的善举后来传为佳话。再后来,人们时常咀嚼这段充满愁苦而又感动的日子,一碗面汤能勾起一份浓浓的乡愁。

这样的日子不堪回首,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几十年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鸡鸭鱼肉几乎成了平常百姓家的标配生活。虽然近些年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小面依然成为人们的牵挂,小面馆在巴渝大地上星罗棋布,小面推陈出新,越做越红火,市民越来越青睐,它成了重庆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重庆是一个美食城市,小面花样层出不穷,满足各类“吃货”。从小面的形状而言,有粗刀、细刀;从手工而言,有干面、水面、刀削面、铺盖面;从作料而言,有清汤面、麻辣面;从辅助食材而言,有牛肉面、鸡蛋面、鸡杂面、酸菜面、羊肉面、豌豆面、肉丝面、杂酱面……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小面铺天盖地走进你的生活,让你的味蕾跟着小面的步伐走进大街小巷。

“嘿!老板,来碗‘牛刀’(牛肉刀削面),少盐,少味精。”“嘿!老板,来碗‘豌杂’(豌豆杂酱面),少鸡精,不放辣椒。”“嘿!老板,来碗肉丝面,少肉,少油,多点菜。”……在面馆里,我们常常会听到食客这样对老板说,人们吃的是小面的味道,吃的是健康。

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健康生活,看重生活质量。即便是小面也吃出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味道,面馆满足不一样的个性化需求。而今,小面已登上大雅之堂,很多大酒店、大饭店,常在最后上一钵面,供客人享用,且做得精致味美。特别是在老人的寿宴上,一定会有一碗“长寿面”,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小面不小,小面有大市场。关于小面的故事继续在人们的品味中传播,吃的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文化。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