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召唤“新农人”
红旗河沟轻轨站出口旁,一守着刷皮鞋摊子的摊贩向旁边打扫清洁的工人抱怨生意冷清的同时,又在宽慰自己,总比呆在家里种地强。在四川邻水农村有房有地的她,几年前就举家前来重庆主城谋生。
何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变成了“今后谁来种地”的社会焦虑?解决焦虑的答案在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了。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多人都在思考,但角度不一样。民建会员、巴南区政协委员李汶静就从“新农人”培育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
在李文静看来,“新农人”是指具备农业知识、拥有互联网思维、懂得使用现代科技、服务于三农领域的人。“新农人”与政府广泛提及的“新型职业农民”类似,但有其鲜明的特点,它兴起的背景是互联网经济正在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其核心是“三农+互联网+现代科技”。
“新农人”的具体形象应该是:懂得市场经济,是大众创新的典范,是农业经济的领航者,有着集科技、品牌、资本为一体的职业身份。借助云计算、大数据、大型互联网平台具备的信息技术优势、传播优势,创造独有的价值,成为振兴乡村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通过交流互助、资源对接等平台,对农业原有的生产组织体系、农民原有的生活生产习惯、农村原有的社会文化形成新一轮的冲击。
结合重庆实际,李汶静建议:借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职业农民“绿色证书”制度,总结我国“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经验,逐步在我市试行“新农人”职业资格认证机制。通过职业资格认证的“新农人”,可以享受土地流转、融资贷款、项目扶持等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新农人”培育主阵地,以返乡创业青年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大学毕业生等为“新农人”培育重点,形成多层次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快我市“田园综合体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并将其作为培育“新农人”的重要平台。
乡村振兴需要“新农人”,这是新时代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