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老变成一件幸福的事
特约记者 杨 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已然成为与收入、医疗、住房等并列的重大民生问题。
眼下正是隆冬时节,家住渝北区龙头寺的孙婆婆很是苦恼:每天出门除了要带上药盒、拐杖,还得自备一个保暖坐垫,原本走路就吃力,带上这些东西就更是不敢走远了。
事实上,孙婆婆的状况,正是我市大部分老人的生活现状。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农工党重庆市委便针对这一问题,提交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的政策建议》,呼吁加快推进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工作。
重庆成全国最“老”城市
如何让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关注的焦点。
数据显示,重庆市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化城市的行列,比全国进入老龄化国家提前了5年,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2016年重庆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8%,老龄化率排名全国第一,成为全国最“老”城市,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
另外,早在2016年,滴滴出租车就曾针对老年人的出行习惯做过问卷调查,并最终发布《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56.36%的被调查老年人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20.59%主要依靠自行车及老人代步车,19.41%主要依靠地铁出行。50到70岁老人更容易面临出行难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可见,现行公共空间很大程度限制了老人的户外活动范围。
何谓老人宜居空间?
民生所望,施政所向。老年人的生存难题,引起了农工党界别委员们的关注。
怎样的空间才是适合老人的空间?农工党市委决定联合市建委围绕“城市空间适老化改造”课题开展调研。
2017年,农工党市委先后开展了三轮调研,并通过对我市主城区城市公园、商业步行街和交通枢纽等三种公共空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我市在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前往公交车站、轻轨车站、步行街、城市公园、老年大学等地发放问卷调查,了解老人们在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方面的需求。
通过走访调查,委员们发现,虽然全国老龄办联合25个部委下发的[2016]73号《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对公共设施改造,提升适合老人的出行环境和生活服务环境,但《意见》在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部分规范条例与现状脱节,适老化改造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另一方面,空间规划不合理、管理效果不佳、资金来源单一。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造
如何有效推进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改造?农工党市委建议:
健全公共空间管理制度,推进适老化政策创新。针对现行突出问题,建立健全重庆市公共空间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适老化工程改造标准规范体系,构建完善的法制规范体系,为各区县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优化空间规划布局,完善适老设施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合理规划各级城市公共空间;突出重庆特色,促进适老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高改造比例,设定限期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公园、商业步行街、公共交通的适老化改造。
发挥试点示范引领,鼓励多元协作监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进行试点,加强适老化建设示范推广;建立多元合作机制,高效开展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项目;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多元监督管理平台。
加强公共设施管理,规范市民社会行为。建立城市公共空间适老化设施电子数据库,加大对占用、破坏适老化设施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联合执法,加大对破坏公益设施、无障碍设施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并纳入各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以法律为准绳、以信用体系为手段的联合惩戒体系;用履行一定的维护城市文明的行为来代替处罚,创建良好的公共空间秩序。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保障资金来源。设立重庆市适老化改造专项基金,引入拥有土地、物业、资金、运营等资源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参与重庆市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工作。探索资金新模式,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项目主要针对我市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可通过推广PPP机制引进民间资本、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供给。
养老是“夕阳工程”,但属“朝阳事业”,为长者提供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的日常生活服务,构筑幸福养老家园,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养老将变成一件让重庆人都感到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