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取政协“话语权”
—— 记市政协委员向邦俊
循着过去五年的履职节点品读回望,向邦俊感触很深。身为政协委员,手中可有“权力”?他的答案诙谐而巧妙:“宪法和政协章程赋予委员的‘权’是‘话语权’,‘力’是‘影响力’!”五年多来,关于如何用好委员的这个“权力”,他收获了不少心得。
较真的政协提案
“有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关键在履职的质量。”向邦俊是一个讲求务实的人,他认为政协委员就是要“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而一旦认准了,便应当坚持。他说起他曾经提过的提案《加快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璧山段建设的建议》。为了推进该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他连续三年跟踪关注,去年,这一解决璧山饮水危机的工程终于开工建设。“璧山人民今年就可以受益了!”向邦俊欣慰地笑道。
在向邦俊带领的四届市政协委员璧山组的履职“档案”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如委员们连续两年提交“关于规划建设重庆渝蓉高速路内环延伸段的建议”的提案,促成市政府同意该项目建设;2017年初,委员们又继续提出《关于尽快开工建设渝蓉高速至内环延伸段工程的建议》,呼吁尽快研究确定项目建设模式,争取早日开工。“随着今年重庆主城区路桥通行费征收改革的进行,提案建议有望得到落实。”向邦俊说,今年“两会”期间,他准备继续为之鼓与呼。
身兼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的向邦俊,还坚持进行政协理论的研究。他每年都认真执笔撰写论文,屡获奖项,也因此与全国政协结下不解之缘:2016年作为全国基层政协代表,参与全国政协办公厅《关于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办法》的集中讨论修改;2017年先后两次应全国政协办公厅邀请,参与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工作经验总结和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起草的集中研讨。
给力的政协平台
在委员身份背后,作为璧山区政协主席的向邦俊还有另一个沉甸甸的责任:如何带领璧山区政协在助力改革发展中抒写好同心同行的“政协章节”?
他的首要回答是:“为委员搭好平台。”
向邦俊倡导在进一步完善传统履职“物理”平台基础上,对“知情明政、履行职能、服务管理”三大平台进行优化完善。他说,璧山区政协确立了以“平台+议题”的“10+N”多种协商制度,搭建起全委会、常委会、党组会、主席会、秘书长会、专委会、界别、专题、对口、提案办理等10个协商平台,确保各类议题均能在对应的平台上得到协商。“只愁找不到议题,不愁没有‘舞台’。”向邦俊言语中透着自信。
协商平台的搭建也有力助推了民主监督工作。向邦俊举例说,2013年,委员提出《加快定向经济适用房建设》,璧山区政协五年“接力”予以关注,最终促进11500多名拆迁群众及时入住安置房。
创新的政协思维
长于政协理论研究的向邦俊,一直在思考:怎样让政协人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工作自信,在履职中提升“获得感”?他提出,政协人的行为应具备两种思维模式。
“做到协商不强求、监督不对立、参政不揽政、议政不干政。”一方面,向邦俊强调要按照宪法和政协章程赋予人民政协“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政治“资源”,以“资源导向”思维模式规范履职行为;另一方面,他强调要围绕政协章程赋予人民政协“团结”“民主”两大主题,按照统一战线、政党合作、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功能所赋予的目标任务,以“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创新履职作为。“做到协商凝共识、监督谋妙方、参政献良策、议政建诤言。”
“将这两种思维模式辩证统一于政协的履职活动和经常性工作之中!”在向邦俊看来,抓好“政协思维”的引导,不单要形成共识,更要以上率下开展“政协思维+”实践,促进“政协思维”与提高履职能力建设的深入融合:如璧山区政协通过“围绕中心精选课题——立足特色组织人员——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广泛协商反复论证”的“四步”工作方法,切实提高调查研究能力;通过出台《区政协联系群众制度的方案》,形成璧山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各联系5名以上常委,常委各联系3名以上委员,每位委员至少联系1名有参政议政能力界别群众的“三级联动”格局,切实提高联系群众能力……
知行合一,创新一直在路上。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怎样续写更生动多彩的“政协篇章”?“聚焦新目标,开展新实践,努力在提高履职能力上取得新成效!”显然,向邦俊已经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