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的思辨“工匠”
——记市政协委员程德安
“上好课是老师的天职,我的课堂‘永不放水’!”在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所在的“敬业楼”里,程德安掷地有声的一句话定格了他“敬业”的形象。
在大学讲台上已耕耘23个年头的他,始终毫不懈怠地保持着对教学的挚爱。“人过五十后,靠什么来维持你初登讲台时的激情?要靠对这份职业的忠诚与执著!”他的笑容很温和,却透着令人信服的认真。
在西政人眼里,程德安是一名博学善思、坚持用严谨务实教风教育引导学生的优秀教师。而在政协人眼里,他亦是一名睿智谦和、努力将专业知识深度转化成参政议政力度的优秀委员。
“一届委员,一世情缘。”他深情地说,十年前开启的政协生涯,让自己又多了一份忠诚与执著。“教授的前面多了政协委员四个字,字虽少,却凝聚着媒体的信任和公众的期待。将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相融合,向社会发出好声音已成为我履职的新追求!”
在程德安看来,教师是讲台上精益求精的思辨“工匠”,应靠博学严谨造就同样求真思辨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法治新闻报道课经得起业务部门高水平的检验,他开始接受并参与媒体采访和节目制作,在与一线记者的交往互动中了解业界最新动态。
“逐渐提升的业务水平使我们法治新闻报道课堂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容并举。”程德安收获了成就感:成功的新闻实务活动,丰富了他的课堂教学内容,过硬的专业水平更为业界所认可。2013年,他作为主创参与制作的电视评论节目《公交让座“让”与“坐”》荣获了新闻实务界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
而令程德安感触最深的却不是获奖,而是“委员身份给予报道的力量”。他说,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作为一个政协委员的力量是在重庆电视台《天天630》。这个人气很高的栏目曾邀请他数次就民生问题作评论式的专业解读。有一次,就某个地区燃气表普遍存在违规超期服役的报道,他以政协委员的身份进行了精确客观的点评,节目播出后,燃气公司立即做出了整改。“政协的民主监督与舆论监督找到了共同点!”他感慨道:委员既要敢说,更要说到点子上,越是民生问题,越要站位高有深度,用贴近百姓的语言进行客观公正的解析。
言及政协委员该如何履好职,程德安坦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他笃信,在努力将专业所长转化成履职力量的背后,仍需要如教学般精益求精的思辨“工匠”精神。
“委员的真知灼见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建立在理论学习基础之上的判断与发现。”他认为,有了理论的厚度,才有强大的思维去支撑独立思考,从而拿出与众不同的研判。
因此,他坚持不懈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升分析问题的深广度,力求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参考。近年来,他围绕制止抢票软件、杜绝数字造官、深化职称改革等热点问题所提的意见建议均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纳。而细数他历年来关注和解读的议题,大多聚焦于社会热点,如法治中国、农民工讨薪、停车难等。他说,热点往往也是难点,作为委员,不能回避,而是要用自己的专业和热忱去直面热点难点,发出政协的好声音。
正是因了这份严谨和热心,程德安特别要求自己要从“会协商,善议政”上下功夫。比如撰写提案,他就时时告诫自己要注重可操作性:“应当亲身为之,切忌空想!”
2013年的一天,程德安在出租车上和司机聊天,得知渝北兰馨大道的限速有不合理之处,经上网查看群众反映和实地考察证实后,他撰写了提案《关于完善限速等交通信号标志的建议》,其中有关改善兰馨大道限速不合理的建设被有关部门采纳。
程德安还强调提提案要发挥自身独特的视角优势。2017年,他站在应重视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在《关于加快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的建议》中提出这一问题,并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作出独到阐释建议,得到相关部门领导高度肯定。
“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我还准备就重庆高校组团海外招聘高端人才提出提案。”站在新“履程”的起点,程德安再次回望当政协委员这十年,他说,是历练,是成长,更是拥有和享受,而未来,则充满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