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白沙镇
编者按 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重庆入选的古镇最多。它们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有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正是这些古镇,构成了我们对巴渝大地深深眷念中最温馨的部分。本报自这一期起,将陆续刊登重庆历史文化名镇系列文稿,以飨读者。
得天独厚 百业日新
江津白沙镇在东汉末年建场,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名,明代设水驿,清宣统年间设镇。
唐代时期,白沙就因大圣寺而声名远播。史籍记载:“唐大圣寺,在县西七十里。”《太平广记》曰:“东蜀大圣院,一木像,制度瑰异。耆老云:‘像自荆湖溯流而上,历归峡等郡,所过多具舟楫,取千夫牵挽,不抵岸。流至渝州,州人焚香祈请,应声而往,建此院安置焉。’”说的是唐朝期间,人们从远方请来一尊木制大佛像,异常精美,运送途中往往有上千纤夫拉纤,日夜兼程不靠岸。途经重庆,民众焚香礼拜,却留不住它,非要送到白沙大圣寺供奉。
白沙为何有如此荣耀呢?原来,它是长江上游的深水良港,有利停泊。在古代,水路是最便捷的交通渠道,白沙镇就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大码头。晚清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形成三大木船帮派,以朝天门为界,长江上游的船帮称上河帮,长江下游的船帮称下河帮,嘉陵江为小河帮。白沙乃上河帮基地,常年停靠大小船只数以百计,欣欣向荣。
四川号称“天府之国”,唐代物产已经异常丰富。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农副产品有粱米、粟、蚕桑、麻、茶、蔗、竹、柚、桔、柑、橙、荔枝、白藕、茄子等多达二十余种。此外经济作物甚多,如用甘蔗提炼制作的蔗霜、石蜜,系食糖中的精品,上贡朝廷。蜀麻特别坚韧,收藏于太府,供作弓弩之弦用。用蜀麻织成的弥牟布、高杼裨布、筒布等都是上供的佳品,还远销江淮以换取海盐和海产品。
上河帮船队满载物资,必然要在白沙码头停靠,卸下部分东西销往贵州、云南,然后到重庆交割给下河帮,销往长江下游乃至出口,通江达海。
四衢八街 文化重镇
白沙镇历来热闹。它起初是上河帮的天下,特别是在河街。旅店中住着远道而来的放排工,茶馆中坐着各船队的老板,酒楼里充斥着豪放的船工,杂货店挤着采购的家眷。每年阴历三月十五财神会、四月廿八岳王会、六月初六王爷会,船帮照例要举行祭祀活动,烧高香、演川戏、设酒宴、开牌局,喜庆气氛不亚于过年。
后来,别的乡镇所有的一切,这里都有;官府、衙门、军营、洋行、钱庄、当铺,乃至于赌场、烟馆、妓院。众多的人流像蚁穴里的群蚁、蜂巢中的黄蜂,每天从房屋中冒出来,做的做生意,卖的卖苦力。
抗战时期,为避日机轰炸,重庆女子师范学校首先迁移到白沙镇。接着,川东师范学校、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附设第一中山中学班、国立十七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部特设大学先修班先后迁来。1941年教育部在白沙开办第四中山中学、第八中山中学,此后在此新建的还有国立女师附属中学、国立女师附属师范学校、川东师范建国先修班等中等院校。截至1942年,白沙镇有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近20所,常年在校人数近万名。国立中央图书馆、国立编译馆也迁到白沙,使之与沙坪坝、北碚合称为重庆三大文化区。
文化区当然有文化名人,胡小石、魏建初、卢前、吴伯超、台静农、唐圭璋、吴白陶、沙梅、佘雪曼、柴德赓、李霁野、李何林、吴宓、刘扑等知名学者,都在白沙镇的石板路上留下过足迹。而“两弹元勋”邓稼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火、中国科学院院士夏培肃,当年都在白沙求学。
文化区当然少不得书籍报刊,寓居学者曹刍兼创办了《白沙周刊》,张仲衡发起创办了《白沙实验简报》,三青团办起了《白沙青年周刊》《时代画刊》《民时半月刊》。重庆的书商晓得白沙读书人多,每隔个把月就会船运新书来,在镇上摆摊设点。众多莘莘学子趋之若鹜,一册在手,目不转睛,然后掏出从口里节省下来的零钱,换取精神食粮。
1942年3月,由白沙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在此举办“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演出由卢前撰写《白沙镇歌》,声震屋瓦。
献金义举 青史留名
白沙镇流传着为抗战献金的动人故事。
1944年3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在江津县长萧烈、国立九中校长邵华等人陪同下,到白沙镇宣传抗日,动员群众献金救国。
19日这天,一股由各界民众组成的洪流,陆续聚集西河坝,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和口号声,回答日寇的炸弹声。走在前头的是学生,然后是穿长衫、洋装的商界人士,穿旗袍大衣的小姐,身着工装的工友,穿草鞋的农友,以及啥都穿的镇民。看不见队伍的尾巴,它的尾巴时时加长,沿路吸收更多人进去,男女老少都有。不到9点钟,2万多民众进场,西河坝好似一个波涛汹涌的海洋。
冯玉祥发表了简短讲话。他说:“抗战是我们中华民族争生存、争人格的唯一出路。要想种族不灭,惟有抗战到底。不打日本鬼子,将来难过日子,我们要拿热血换取民族的独立自由。前方将士缺衣少食,后方民众理应踊跃捐献。”
抗日献金活动随即开始。学界献金总数近300万元,商界200万元,社会各界数十万元。除了现金,白沙民众还纷纷捐献实物,有金戒指、银手镯、银簪、银项链、手表、衣服、棉被等,绅良则捐献粮食、油料。献金大会从上午10点一直延续到下午3点,还有零星的农民闻讯从周边赶来捐献。后来,冯玉祥在《最爱国的市镇——白沙》一文中写道“这是个令人永远不能忘却的伟大盛会”,高度评价白沙民众献金救国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