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自然科学座谈会
周恩来是中共统战工作的楷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常驻重庆,在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广大民主人士反对分裂、积极抗战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他推动建立自然科学座谈会(又名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并引导其发挥作用,促进九三学社之成立、今日中国之政党制度架构,意义深远。
促成自然科学座谈会
1937年12月,经国共双方协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正式成立,周恩来任副部长,分管开展宣传工作的第三厅(郭沫若任厅长)。1938年12月,第三厅迁重庆。
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在当时集合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教育文化界知名人士、社会贤达。为了更多更好地团结动员这些人参加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按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指示,第三厅郭沫若与南方局专事文化统战工作的钱俊瑞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学术研究会”,下设社会科学组、自然科学组和哲学组。其中,自然科学组组长为南方局开展文化统战的徐冰,组员有民主进步人士吴藻溪、张申府、张西曼等人。
1939年初,由国民党C.C派杜长明把持的中华自然科学社在重庆散布唯心论,挑起哲学论战,影响团结抗战大局。周恩来对此非常关切。按照他的要求,徐冰约请吴藻溪、熊雯岚到川东师范学堂孟宪章处,希望他们设法联合科技、文化界人士成立一个组织,写文章宣传唯物主义,抵制这股妖风。
3月下旬,由吴藻溪、张申府、熊雯岚、潘菽、周建南、葛名中(即葛春霖)发起的“自然科学座谈会”正式成立,并接受中国学术研究会自然科学组领导,活动地点设在打铜街。吴藻溪、张申府等先后担任召集人。成立一、两年,参加的其他成员有涂长望、梁希、李士豪等。但成员并不固定,有进有出,先后参加的有40多人,人数始终保持在20余人。自然科学座谈会还成立了沙磁区分会,成员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因为这些人住沙坪坝,交通不便,他们就经常自发地在中央大学开展座谈活动,讨论时局。
团结引导座谈会成员
自然科学座谈会成立以后,周恩来亲自拟定或审定座谈会学习内容,开始主要开展辩证唯物论的科学研究,以后逐步研究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支援八路军抗日等实用性问题。座谈会刚成立时,每周六晚定期座谈,有时因情势需要,临时召集到城区大梁子青年大厦开会,夏天有时还举办茶座。
由周恩来主持的大型报告会和小型座谈会,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新华日报社邀请知名文教人员、民主进步人士在红岩村、虎头岩举行的纪念会、联欢会、座谈会、聚餐等,也会通知座谈会部分成员参加,让他们接受革命的熏陶,感受同志间的温暖。据九三学社早期社员谢立惠回忆:“当时,在反动政府和特务的严密监视下,随时随地都感到心情压抑,空气沉闷。可是一到虎头岩,就像进了另一个世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畅谈心里要说的话,有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尽管参加这样的纪念活动,要冒被特务迫害的风险,大家还是非常欢喜去的。”
在中共南方局、周恩来的引导下,座谈会成员表现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在“皖南事变”后黑云压城的日子,部分成员冲破国民党特务的阻拦,前往化龙桥表示慰问、哀悼和声援。国民党特务煽动人员殴打《新华日报》工作人员,吴藻溪等人不惧迫害,公开到现场慰问、声斥特务暴行。在此期间,《新华日报》不能公开发售,吴藻溪等人则组织报童在街头和郊区零售,揭露事变真相。南方局和新华日报社有一批人没有在国民政府指定机构进行户口登记,被称为“黑人”,随时可能被捕,吴藻溪等也将其掩护到四川邻水等地作秘密安置。
梁希、金善宝输资捐款,公开声明是提供给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制作寒衣,并将小麦优良品种送至延安;涂长望为延安提供气象资料;谢立惠秘密为中共南方局通讯提供技术支撑……座谈会成员纷纷发挥专长,支持中共领导的抗战大业。
积极发挥座谈会作用
周恩来指示潘梓年、徐冰等人,要协助座谈会成员,组织范围更为广泛、公开的科学团体,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吸引到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发展统一战线,巩固团结抗战的政治局面。
按照周恩来的要求,1939年至1942年,座谈会成员承担了《新华日报》科学副刊——“自然科学”专栏编辑,组织采稿、撰写体现通俗化、大众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特色,有强烈的辩证唯物主义倾向的文章。如吴藻溪公开署名发表的文章有《目前自然科学界的主要任务》等。
为了突出独立性,增加吸引力,自然科学座谈会牵头成立了专业性组织。1939年初夏,吴藻溪等人牵头,成立了以东北流亡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中国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促进会(简称青科技);1945年7月,在周恩来亲自领导下,自然科学座谈会、自然科学组积极筹备,分头向国统区各大城市征寻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6年3月,由自然科学座谈会出面,成立了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
自然科学座谈会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参与了九三学社的创建。
1944年下半年,由中共南方局促成,许德珩、吴藻溪、张西曼、褚辅成、税西恒等陪都科教界人士组成民主科学座谈会,漫谈时局、探寻政治出路。按照周恩来授意,自然科学座谈会部分成员陆续参加进去。1945年9月3日,由褚辅成提议,九三座谈会成立。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正式成立,产生了16名理事、8名监事。其中,自然科学座谈会潘菽、吴藻溪、涂长望、李士豪为理事,梁希为监事。九三学社的成立,预示着一个以文教、科学技术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为民主科学而奋斗的学术性政治团体诞生,并作为一支进步政治力量汇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
新中国成立以后,九三学社成为我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