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农民版画:木板上的乡村赞歌
平实古朴的取材、粗犷随性的线条、绚烂明亮的色彩、夸张跳跃的风格……种种特点集合成了綦江农民版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綦江农民版画取材于农民日常生活,以反映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和民族习俗为内容,通过绘制铅笔稿、复印木板、雕刻图案、填色拓印等工序印制而成,作品鲜活动人,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
2011年,綦江农民版画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代表性传承人——李成芝,是綦江“版画五杰”中唯一一位女性。她投身版画静心创作30多年,用手中的画笔、刻刀,为乡村生活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画卷。
李成芝讲解版画创制过程
画惊国内外
“和其他版画一色一版不同,綦江农民版画是将所有色彩集中绘制在一块木板上拓印,经过木板拓印后的图案有独特的木纹机理,形成一种其他绘画形式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走进綦江版画院二层展览厅,随着李成芝的介绍,几百幅由当地版画家、普通民众和孩子们制作的版画呈现于眼前,浓郁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艺术的独特性和创作的灵活性让綦江农民版画在绘画艺术领域独树一帜。这个西南内陆地区的小城,用浓厚生活味道和独特艺术表达形式,培养出一大批本土农民版画家。1988年,綦江还被国家文化部任命为“中国绘画之乡”。
“原创是綦江农民版画最大的特色,所创作的内容都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地域特色非常浓厚。版画的印制过程也是一个创作过程,如果印制过程中发现图案颜色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便可以在拓印下一幅作品前进行调整。”伏案作画近30年,李成芝患上了严重的肩周炎。采访过程中,她的手机闹铃每隔一小时就响一次,她说这是为了提醒自己按时活动一下肩膀,缓解肩周炎疼痛。但是画到投入时,闹铃也时常无法将她从画中拉出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学习版画至今,经历过各类比赛和省、市、全国性展览的李成芝,在无数奖牌中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一本从东汉末年起编的文献性精装册《中国水印版画》,收录了108件当代版画作品,李成芝的代表作《乘凉》也被收入其中。201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与中国文联走遍全国画乡,寻找十大画家参加《全国画乡的十大画家文献展》,李成芝成功入选,其艺术成就可见一斑。
除了在国内画惊四座,在陌生国度,李成芝创作的綦江农民版画也大受欢迎。她的作品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好想去看看中国农村的新变化!”许多看展的外国友人都发出过类似的感叹,他们既惊讶于中国农村版画的独特艺术性,又对绘画里所表现的中国农村新面貌好奇不已。
《我们的运动会》《苗乐图》《乘凉》等一幅幅农民版画,成就了李成芝的艺术创作,也向人们展示出多元多彩的乡村生活风貌。画中质朴、天真的感情,既是李成芝对乡土的热爱,也寄予了她对乡村生活的美好愿景。
心定画纸中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传承綦江农民版画,綦江文化馆的版画师们掀起了一场“艺术下乡”热潮。他们纷纷到各乡镇建立文化站,免费开班教学传授版画技艺。李成芝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与农民版画的缘分。
当时年仅十几岁的李成芝对这门传统艺术像是着了迷,每天干完农活后就赶紧跑到文化站听课学习。
虽是免费教授,文化站也只能提供画画的颜料、画笔、纸张等材料,午饭和制作版画所需的木板都得由学生自己解决。那会儿是“粮票时代”,米可是十分精贵的。李成芝偷偷从家里拿米和菜去文化站解决午饭问题,被父母责骂后,就更勤快干农活儿以平息父母的怒气。第二天,趁父母不在家,她又照样去学画。
午饭问题解决了,木板可成了个难题。翻遍家里各个角落,也找不到可以雕刻作画的木板。李成芝最后瞄准了家里的菜板,将其偷拿到文化站。对这些行为,父母不仅无法理解,还提出了严厉反对。“但是一看到老师们专注画画,看着他们笔下的图案,什么责骂都不顾了,一心想的就是学版画。”李成芝回忆道。
当时那个年代,下海浪潮席卷全国,也影响着李成芝的家乡。同村不少孩子都放弃学习版画,纷纷外出打工,挣钱后回到家乡,在瓦房遍地的乡村盖起了砖房。此时的李成芝却还凭着一腔热血,执意留在文化馆学习版画,空闲时就帮着老师们打杂。她不仅没有正式工作,连一份收入都没有,就连父母也抱怨说“别人家孩子都下海挣钱回来了,你一天在干些什么?”
1986年,李成芝的打杂学画生涯开始出现转机。由于勤奋好学,李成芝的老师让她在文化馆帮忙印制版画,工钱5毛一张。而凭借自己的感悟和大胆摸索,李成芝印出来的版画张张不一样,每张都中选,一个月下来领了60多元工资,而当时她老师的工资才30多元。这样一干就是一年,老师评价她:文化不高,但是勤奋肯干。
这段印制版画的经历虽然辛苦,但无形中也激发出了李成芝后期的创作灵感。截至目前,她创作了一百多幅版画,被誉为“不可多得的高产女版画家”。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院校培训,不受学院派框架约束,李成芝的创作随心所欲,在全国民间绘画中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风格,只见作品不见人,也能一眼识别出她的画作。
别具一格的綦江农民版画
艺传千万家
所有的非遗项目都要面对如何传承发展的难题。随着綦江版画院、“版画艺术村”等项目的建立,綦江版画建立起了发展基地。但是如何将版画艺术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让綦江版画走得更远更长?李成芝认为需要两条腿走路:“既要寻找产业发展道路,也不能放松创作精品版画作品的专业道路。”
在学习创作綦江农民版画的过程中,因为经济原因,不少本土农民画师都放下了画笔,纷纷改行。像李成芝这样一路坚持到底的画师并不多。“如今綦江有了版画院、农民版画工作室以及文化公司等多种发展形式,也建立了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不少农民画师重拾画笔搞创作的念头又被激发起来了。”李成芝说。
产业起来了,专业人才建设也得跟上步伐。通过綦江版画院这一基地,李成芝近年来也在不断培养青年画师,补充壮大农民版画师队伍。
除此之外,李成芝和其他版画师们几乎走遍了綦江区大大小小的学校,通过开班授课、培养老师等方式,让綦江版画艺术在校园里、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种子,培养孩子们对版画艺术的喜爱,以便更好地将其传承和发展。
綦江版画院还经常带领团队走进社区、街道,走出去参加各地展览交流,以宣传綦江农民版画这张文化艺术名片。每年寒暑假,国家侨联和市外侨办会定期组织华裔子女开展回国寻根活动,綦江农民版画也成为这些孩子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李成芝看来,这也是让綦江农民版画走出去、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綦江农民版画艺术的一个渠道。作为主讲老师,她每年都坚持给华裔孩子授课,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版画的艺术魅力。
除了关注綦江农民版画如何走出去、传下去的问题,在担任区政协委员期间,李成芝还为綦江农民版画的版权保护、创作激励政策等积极呼吁建言。她时常说:“綦江农民版画如今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让这门艺术能更好传承和发扬下去,是每个版画师的期盼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