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6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中式英语

□ 作者 郝成竹

周二,我照例去升松超市,这是新加坡的连锁超市,多设在老居民区,为台湾人所开。这一天有活鲜的虾,平时也有活鲜的鱼,这在新加坡其他超市,非常少见,也是我坐三站地铁、舍近求远的原因。

近了水产柜,平素招呼我的华人小伙子没见着,换了一个印尼小伙子, 黑黑的,一口白牙。我先选了两条冰鲜黄花鱼,递给他打理。他问:“阿姨,两条够吗?”旁边一位粤语腔的华人大妈惊喜叫着:“他还会说国语耶!”

新加坡官方语言有4种,英语、华语、马来语、印度淡米尔语。这也表明,说这四种语言的族群,就是生活在新加坡的主要族群,而华人所占份额为75%。老一辈的华人,通常称中文为国语。

固然华人份额为75%,但就排序而言,英语则是第一位的。无论去移民局办签证,还是到博物馆参观,或者植物园的珍稀花木介绍,甚至公交车站牌、报站,全是英文。所幸地铁站台,则是四种官方语言,一一排列。

早些年,在美国先锋种子公司任职的二表哥说,他退休后,或许到新加坡定居,因为华人多,离中国也近。那时,他常常公干回北京,一是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常被邀请参加中国国庆国宴;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北京中科院读硕士,被导师举荐去美国读博士。后来,已融入美国中产阶层,有着自己的事业圈子,认为新加坡英文不够纯正,便没有移动,直到前几年70岁退休,如今定居夏威夷。二表哥说这话时,我还不认识新加坡。

二表哥的认为,的确是存在的事实。

月嫂小周,高大,白净,完全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其祖父山东人,祖母福建人,妈妈马来西亚人,她则是中马混血儿,正式称谓为,马来西亚华人。所以,她会中文的说与写,也说一点日常英文。

刚来的第二天,她问我先生一件事,末了先生问我,小周叫我什么?我脱口而出说,俺哥。先生颇幽默,说昨天还叫叔叔,今天怎么辈份跌了?一会儿,小周又叫我: 安迪(阿姨),吃饭了。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她原本是叫我先生叔叔的。只是,英语叔叔发音为“安扣”,她呢,用中文拼音讲,叫做声母G、K不分,就变成“俺哥”了。月嫂小周仅在女儿家一个月,却让我们初识了中式英语。至于把“安蒂”(阿姨)叫成“安迪”,则是我听到最普遍的叫法。

那日,和女儿去移民局办签证,柜员多是马来人,且女性多,戴头纱,穿袍服。办完第一道手续,那位马来女士叫女儿去第22号柜,随即说,“肚、肚!”女儿一头雾水,反问“都?都?”。前台女柜员肯定回答: yes!都!都!后来,女儿明白过来,柜员说的是“Two,Two(二,二)”。这是汉语拼音声母T、D不分!

52年前,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而马来华人英语发音不纯正的烙印,在日常中随时可见。但寻找根源,这与他们先辈——早先下南洋的福建人有关系。老一辈华人中,福建人下南洋最早、也是最多的。所谓“王黄、飞灰、胡福……”不分,都由福建话生发出来,一代一代,自然免不了受影响,直到今天。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