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
大手笔惠泽大民生
草街枢纽一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仅适用陆地上铺沥青水泥路,而且对跑水行船的水路运输同样具有指导作用。19年前,为全面渠化航道和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国家交通部为嘉陵江设计规划了17个梯级枢纽,各枢纽相互衔接,融为一体,犹如一道坚实的脊梁挺立在巴渝大地上。如今,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嘉陵江渠化所产生的一系列效益开始显现并发挥作用。
助推嘉陵江全面渠化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1120公里,流域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流域覆盖陕、甘、川、渝的50多个市、区、县,其中干流广元至重庆段长728公里。嘉陵江不仅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航运资源,而且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年径流量达672亿立方米,理论水能蕴藏量达1500万千瓦。然而,嘉陵江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水急滩险、落差大,虽然多年整治,但因沙卵石河床变化大、维护费用高,很难形成稳定的通航河道,即便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航道整治,也是治标不治本,航运条件不可能有根本性改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难以实现。
1999年,国家交通部在研究总结以往内河航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嘉陵江全面渠化战略,具体由17个航电枢纽梯级相互衔接连成一体,达到渠化航道,提高通航能力的目的,而草街枢纽就是17个枢纽中的一个。
草街枢纽位于合川区草街街道古圣村,上距合川城区27公里,下距朝天门码头68公里,是嘉陵江全面渠化的关键性工程。其主要以航运为主,兼有发电、防洪、拦沙减淤、灌溉、提升城镇品质等综合效益,既是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2005年确定的西部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也是交通运输部在内河投资的最大水运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75亿元,电站装设4台12.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20.18亿度。大坝全长655米,最大坝高83米,正常蓄水位203米,总库容22.18亿立方米。船闸按III级通航标准建设,尺寸为200×23×3.5米,可通行 2×1000吨级船队,年通过能力1050万吨。泄水建筑物由5孔冲砂闸、15孔泄洪闸、1孔与纵向围堰结合的泄洪闸工作闸门组成。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合川千斤滩作业区石盘沱码头1000吨级多用途、件杂、散货泊位各1个,年吞吐能力105万吨。
工程建设于2004年底实现准备工程开工;2005年11月主体工程动工建设;2010年6月船闸建成通航, 9月底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11年8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2012年底枢纽主体工程完工。
凸显良好综合效益
据重庆航发司董事长刘大川介绍,虽然当初规划实施嘉陵江渠化只考虑到航运、发电层面,但现在看来,在航运发生变化的同时,诸如产业布局、旅游开发、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衍生效益也日益凸显。“这一点,从草街航电枢纽的建设使用以及所发挥作用就可见一斑。”如今,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落地实施,嘉陵江全江渠化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令人欣慰,草街枢纽彰显出良好的综合效益。
站在缙云山顶俯瞰嘉陵江,浩浩江流,长龙卧波,成队的船只有序进闸过坝。昔日这里水草丛生,“嘉陵江上滩连滩,滩滩都是鬼门关。半年走一转,十船九打烂”,这首在嘉陵江流域传唱多年的歌谣,正是当年嘉陵江行船艰辛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每到枯水期,航道等级低的地方还经常出现断航。如今,行走在嘉陵江上的船夫们又改编创作了一曲时代新歌:“嘉陵江上建枢纽,峡谷平湖不见滩,早出晚归走一回,过闸快捷又平安”。这样的天壤之别,都得益于草街枢纽的修建。
草街枢纽建成后,坝前水位由原来的179米上升到203米,草街以上嘉陵江干流航道消除险滩80余处,渠化航道180公里——其中嘉陵江干流三级航道70公里、支流渠江五级航道88公里、支流涪江四级航道22公里。由于航道等级得到立竿见影的提升,船舶的通行能力也大大提高,草街以上70公里航道通航船舶由500吨以下提高到1000吨级,支流渠江和涪江航道由原来通航的50吨级船舶提高到300吨级和500吨级。
如此一来,嘉陵江重庆段航道的通航条件大为改善,合川城区的1000吨级船舶、2000吨级船队可顺利通过草街通江达海,合川实现了公、铁、水联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从而再现了“门泊万里船”的壮阔景观。
重庆航发司总经理廖劲松介绍,草街船闸自通航以来,运行安全、秩序井然,日过闸的船只不仅数量由当初三四十艘增加到百艘左右,而且船舶吨位也相应增加。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船闸安全通航2800多天,通行船舶6万余艘次,过闸货物1700万吨。
草街船闸的科学调度和有效运行,不仅保证了航道的通畅,提高了水资源综合利用率,而且极大降低了水上运输物流成本。“现在重庆主城建设速度很快,长江沿线不准采砂,大量的砂石建材都集中在草街以上的嘉陵江及其支流,运输也必须经过草街闸。通常水上运输成本比公路运输节约十倍左右,大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廖劲松如是说。
“草街枢纽可以与四川省已建和将建成的梯级航电枢纽联合发挥效益。届时,广元至重庆的航道等级提升至IV级及以上,航道条件显著改善,通航安全大大增强,千吨级船队可以从广元、南充直抵重庆、上海,嘉陵江将真正成为西部地区的水上高速,接通山区的‘脉络’。”刘大川介绍,除了巨大的航运效益,草街枢纽同时还可防洪、提升城市景观等。每年汛期,草街枢纽都要按长江防总要求,承担重要的防洪任务,从而减轻重庆主城区和三峡水库的防洪压力。据近几年的观测资料显示,草街枢纽每年可减少流入下游泥沙量约1000万立方米,每年提供22亿度左右清洁能源电量,可减少燃煤耗用约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74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万吨。“不但为重庆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每年缴纳各税1亿余元,成为合川区一项稳定的财源。”刘大川说。
惠泽地方民生经济
“以前,开车从北碚区澄江到重庆主城,都需先走212国道再上渝武高速,要花一个多小时。现在好了,直接经草街大桥从草街上道,走渝武高速前往主城,最多40分钟就能到。”在主城工作的北碚人王先生说道。
枢纽建成投运,草街枢纽的各个附属工程也都在为助力当地经济民生发挥着巨大作用。草街大桥原是项目建设期间配套的附属工程,横跨嘉陵江,连接北碚区澄江镇与合川区草街镇。为方便澄江、盐井、草街3个集镇近2万群众出行,2013年6月,市交委决定把该桥及连接道正式移交给北碚区政府使用管理,免费向社会车辆开放。现在,北碚与合川之间只要半小时车程即可到达。同时,草街枢纽大桥还拉近了北碚缙云山、十里温泉城及合川钓鱼城几个景区的距离,并将对3个景区旅游及连片开发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草街枢纽建成后,城镇的聚集效应随即产生,合川等地沿江城镇滚雪球式地扩大,一些取势江畔的新城镇逐渐形成,城镇品质大幅提升,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牟永成 文/图)
草街电站主厂房
草街枢纽冲砂泄洪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