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7月2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九龙坡剪纸:剪出世间百态

□ 本报记者 黄笛森 文/图

细腻婉约,唯美抽象,在剪纸中融入工笔国画、套色木刻及装饰画元素后独具灵气的九龙坡剪纸艺术,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2011年4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将其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艺,九龙坡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自幼酷爱绘画,跟随祖母和父亲初学剪纸、雕刻,并在九龙坡区文化馆美术专业老师指导下,将传统剪纸技艺精髓进一步吸收发展。

一张纸、一把剪刀,经过翻折、剪切,就能变出各种形态的图案。剪纸这项看似简单易学且流传广泛的民间技艺,如何才能匠心独运、自成一派,在继承和发展中?杨艺感触颇丰。

杨艺(右)教授剪纸技艺

解不开的剪纸情

杨艺与剪纸的情缘,要追溯到她5岁时。“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受到祖母的耳濡目染。”在杨艺的记忆中,祖母天生一双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绣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纸。“附近的大妈大婶经常到我家向祖母讨要剪纸图案做鞋垫绣花样板,但凡遇到别人婚丧嫁娶需要用剪纸等工艺品,也总会来找祖母帮忙制作。”不知不觉,杨艺对剪纸产生了兴趣,也向祖母要来一把小剪刀,捡起边角料,有模有样跟着学了起来。

“我父亲曾当过美术老师,直到现在仍坚持画画、写书法。”杨艺欣慰自己从小就在艺术气息浓郁的环境下长大。上小学后,她的艺术天赋渐渐展露,“听妹妹说,我小学毕业后,学校老师都没舍得擦掉我画的黑板报刊头,每次只是换换文字。”这让杨艺至今感到自豪。

职高毕业后,杨艺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图书馆做打字员。这看似和艺术不沾边的工作,她却倍感幸运。“那时天天可以看到各种美术专业的书籍。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工艺品厂招聘美术爱好者的信息,就觉得机会来了。”放下杂志,杨艺随手从身旁拿起一张借书卡,在卡片上画了一只猫,并附上“我觉得我能胜任”的自荐语,按对方给出的地址将卡片寄了过去。不料几天后,工艺品厂老板就亲自来对她进行考察并聘用了她。

来到工艺品厂,杨艺主要负责美术设计,同时也会参与到三峡石、扎染和麦秆画等工艺品制作中。“这些和剪纸似乎无关,但其制作过程却为我打下了更扎实的剪纸基础。”

多年后,杨艺辞去工作,回家开起了一间杂货铺。闲暇时,她便在杂货铺里画画、剪纸。见到杨艺惟妙惟肖的画作和剪纸,周围邻里纷纷称赞。后来,有邻居提议杨艺开个培训班,让自家小孩跟着她学习。

2005年的一天,正在杂货铺里画画的杨艺被一位陌生人打断。“当时他让我把一幅画设计成剪纸稿,我感到很奇怪,剪纸还要设计?我都是随手剪!”但出于好奇,杨艺尝试着设计出了那幅身穿传统服饰、在密林和月光中独自思索的少女的剪纸稿。不料交给对方后不久,对方竟将如此复杂的作品剪刻了出来。后来,杨艺得知,那人是大名鼎鼎的堰兴剪纸的一名负责人。在看到对方剪刻出的精妙作品,杨艺开始关注她几乎未在剪纸中运用的雕刻这一手法。也是从那时起,她对剪纸的兴趣再次大增,并正式开始了对剪纸艺术的潜心专研。

思不尽的创新路

此后,杨艺隔三差五到九龙坡区文化馆向从事剪纸艺术的前辈请教。“前辈们从构图到色彩,从块面对比到线面对比都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杨艺对此很是感激。在前辈的耐心指导下,她终于设计剪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剪纸作品《花冠美女》,对剪纸的热情也被彻底点燃。

2006年,在报纸上看到津巴布韦民间艺人把自己的一些根雕作品拿到重庆规划展览馆展出的消息后,杨艺心怀好奇走进了展览馆。“人物造型太夸张,作者想象力太丰富了!”在看到根雕作品的一瞬间,杨艺无比震撼。由于展馆内禁止拍照,她便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用最快的速度将看到的三十多件艺术作品画了下来。回家后,她一直思索着要将这些作品用剪纸的艺术形式直观地再现。

“国外的艺人都如此大胆地突破,我也可以尝试新的突破嘛。”经过近两个月反复设计修改剪纸稿,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美术基础深厚的杨艺最终用版画的做法,通过撞色和拼接产生的一种抽象美,将《津巴布韦》系列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作品问世后,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多次获邀参展。

“搞艺术要勇于创新,才能不断获得新的灵感。”1987年至1990年,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国画的一段经历为杨艺的剪纸创作带来了启迪。“国画的构图,国画的点、线、面及韵味为何不可融入剪纸作品呢?”于是,她尝试用国画的创作思维和手法,成功完成了一幅长逾一米、极尽繁复的孔雀图——《紫气凝居》。

专攻剪纸艺术以来,通过不断创新,杨艺逐渐形成了简约、唯美、独特、现代抽象的风格。

不过,在传承九龙坡剪纸并创新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她也曾有过困惑。“我不晓得唯美、现代等风格到底能不能走通?毕竟剪纸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更吸引我。”为此,她特意向专家同行讨教,“但大家都建议我继续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持我自己的风格。”

叙不清的传承梦

如今,剪纸之于杨艺,已不是闲暇时消磨时光的业余爱好,而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继续创作剪纸作品,她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传承。

“剪纸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了解、学习这门传统技艺,才能让更多人真正爱上剪纸。”为此,杨艺近年来走进了涵盖小学到大学的30余所学校,传授剪纸技艺。

2014年,获评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杨艺走进了九龙坡区文化馆,免费开设培训班教授剪纸。现在,培训班一年比一年火爆。看到一大批男女老少学员在自己的教授下,对剪纸兴趣越来越浓,甚至还能参赛获奖,杨艺倍感欣慰。她认为这是传统剪纸技艺传承下去的希望。

然而,杨艺也为传统剪纸的传承发展备感忧虑。这又是为何?

“这些年,在各种书本、报纸、网络上,我发现自己被侵权的作品就高达50余次,有用作图书封面的,更有用作商业广告的。”刚开始,杨艺还会愤怒,并尽可能找侵权者理论,但现在,她越来越感到无可奈何,“因为最后很多都不了了之。”

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如今杨艺虽然已学会将每件作品申请著作权保护,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还是会选择小心翼翼将作品“藏起来”。“发扬和保护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描述的矛盾。”因此,在她看来,剪纸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还任重而道远。

杨艺所创剪纸作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