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古石屋”
在忠县涂井乡三峡橘海与天池山之间,有十多座神秘的古石屋。其具体修建于哪个年代?作何用途?人们一直莫衷一是,没有定论。近日,笔者满心好奇,前去探寻这些古石屋“身世”之谜。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穿越一段灌木丛生的山野小路,一片黑黝黝的巨石突兀在眼前。这片巨石耸立于一个面积大约3000平方米的平坝之上,其形态与周围的地貌特征迥然不同,叫人好生称奇。走近巨石群,石壁上的几个方形石门展露无遗。
我们并未急于走进石屋,先环形状各异的巨石走上一遭,发现众多巨石均被一一凿空形成石屋。它们虽相互独立,但也彼此靠近。站于巨石之上,数百米外的长江尽收眼底。这里虽隐秘,但却可居高临下,环顾四野。每一个石屋的石门距离地面约0.5米,呈高1.5米、宽1米的矩形。随后,我们才战战兢兢地进入一个石屋。屋内居然很是宽大和敞亮。其面积约20平方米,结构呈“品”字形,中间有“正房”,左右有“耳室”。石屋“正房”顶部为穹状,四壁隐约可见一些古老的图案和符号。
据村民介绍,这些石屋发现已有10年有余,以前有48座,但可能由于采石等原因,现在只留存下了18座。大的石屋面积约有30平方米,最小石屋面积也有七八平方米。有“两室一厅”“一室一厅”“一室带双耳室”“单间”等多种“户型”。
这些石屋周遭灌木茂密,我们未能一一进入。可观察发现,它们的建造处处透露着先人的智慧。
在这片巨石的顶部,大多有随形就势、从上至下、人为开凿的沟槽。多数石屋石门外部的上方也开凿有“人”字形沟槽。从屋内沿石门两边,自内而外,从高到低,同样有沟槽。这种做法,想必是利于排流雨水和积水。同时,石屋穹顶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屋内空间更大,有益空气循环,还可以让冷热空气产生的结水顺壁而下。一些大石屋的“耳室”形似床榻,其平面高于“正房”地面30厘米左右,是不是既可以防潮,又十分卫生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只是一名好奇的“看客”,这仅是站在“居住”角度的妄自揣测而已。
据了解,厦门大学历史学者黄绍坚曾到这个石屋群实地考察。他认为,这些石屋是精心设计的居住场所,因为有的较大的石屋不仅有房屋,还配套有疑似警戒室、弹药库、澡堂、水池、灶台等,这里或许是唐代反对李渊党派的军事基地。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专家林必忠对石屋详细考察后认为,这些古石屋应该是一个大型崖墓群,因为在崖墓群的一个墓口处有几个模糊的文字,从其轮廓看应为汉代隶书。同时,有一个墓的规格很高,墓室后壁的四个高浮雕形似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兽,其修建年代或为东汉之六朝。
自古石屋发现以来,有关古石屋的争论就没有间断过。有人推断它是古代巴人聚居的地方,有人以为它是元末蒙古难民的崖墓群,也有人认为它只是民间的“弃老洞”……古石屋的神秘何止是它的“身世”,屋内“仙人池”可随长江之水同涨同落、巨石上的“蜕皮槽”能让人长生不老……这许许多多古老的传说,也吸引着众多“粉丝”争相至之。
古石屋的“前世”或许我们一时无法搞清,但它的“今生”却令人欣慰。目前,忠县已将其纳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三峡橘海到石宝寨景区沿线进行连片打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池山古石屋一定会成为镶嵌在长江三峡旅游热线上一颗耀眼的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