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围寨:抵御蒙古铁骑的又一堡垒
在璧山青龙湖景区,有一座饱经风霜的古寨——铁围寨。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寨是南宋后期川渝地区与合川钓鱼城齐名的又一个抵御蒙古铁骑的堡垒。说起它的来历和发挥的作用,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铁围寨海拔800余米,四周皆是地势险要的悬崖峭壁,加之北高南低的地势,使得这里犹如一艘战舰傲立于青龙湖景区之上。沿着一条小道进入铁围寨,但见寨内四周是用石头垒砌的围墙,西北两边开有寨门。整座寨子被参天翠柏、滴翠绿竹拥抱,站在寨壁往下眺望,沟谷云雾弥漫,似大海波涛,青龙湖景区的将军抱印、观音坐莲等景点尽收眼帘。据介绍,铁围寨如削如凿的悬壁,是地壳运动并经千万年风雨乳化而成,由于崖石富含有铁、锰等矿物质,使得寨壁赤红如火、洁白如玉等颜色交相辉映。置身铁围寨,恍惚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抵御蒙古铁骑的一个堡垒。
为抵御蒙军而建
南宋后期,蒙古铁骑攻破夏、金政权后,又掉头进攻南宋,在南下攻袭两淮(今苏皖两省淮河南北)地区的同时,分兵直取川渝,企图占领南宋西南地区后,再东下会师消灭南宋朝廷,川渝地区因此成为蒙古铁骑的进攻重点。
宋理宗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根据蒙古骑兵善于在平地作战的特点,采纳贵州抗蒙名士冉琎、冉璞的建议,实施移城上山的抗击计划。即:以山城重庆为中心,在合川钓鱼城等地修筑抵御蒙古铁骑据点的同时,号召沿途百姓择险峻地势筑堡修寨抗击蒙古铁骑。就这样,当时璧山的百姓在官府的组织下,选择青龙湖这一制高点,历时多年修建了这个即可避战又可御敌的寨子,使其与合川钓鱼城等诸多山区据点连成一线,成为南宋后期川渝军民抵御蒙古铁骑入侵的一个战斗堡垒。
难以攻破而得名
据记载,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率大军入侵南宋。他命皇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哈台由南北分兵进击苏皖两地,自己则亲带十万精兵分三路南下主攻川渝。宝祐七年春夏,当蒙军前锋元帅汪德臣在攻打合川钓鱼城被飞石击成重伤后,蒙哥“以缙云山寺高爽,命往居之”养伤,同时下令清扫距缙云山较近的被南宋军民据守的相关据点,用以巩固其临时后方安全,由此爆发了南宋璧北地区军民凭借这一险要据点抵御蒙军铁骑的战争。
当时驻守铁围寨的将领,是支持岳飞抗敌的冯时行状元的嗣玄孙(名字不详),其在祖辈的影响下,有着精忠报国、体恤民情的思想,深得当地军民拥戴。当蒙军千余铁骑来袭时,他临危不乱地率领军民奋起抵抗,以致蒙军多次攻寨未果,使得蒙哥又增调进攻钓鱼城等方向的千余铁骑轮番攻寨。战事进入胶着状态后,由于寨内兵力不多,存粮、弹药消耗殆尽,寨子危在旦夕。就在铁围寨即将被攻破的一个夜晚,天空电闪雷鸣下起大雨,这让不习惯在暴雨中作战的蒙古铁骑疲劳至极,纷纷避雨休息。为避免寨破屠城惨剧,冯时行嗣玄孙采取悬羊击鼓之计蒙骗敌人,并用长绳从峭壁吊下悄悄撤走了寨内军民。当蒙军撤退后,他又筹粮带兵进寨,使得该寨始终成为与钓鱼城遥相呼应的一个抗击蒙古铁骑的堡垒。由于寨子坚固并多次挫敌于寨外,故得名铁围寨,并传至今天。
南宋灭亡后,铁围寨被废弃。明代末年,张献忠入川与明清军队及地方团防等展开拉锯战,当地百姓又修复铁围寨抵御。而今的铁围寨,战争的烟尘虽已远去,但坚固的寨墙仿佛还在诉说着古时璧山人御敌的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