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8月10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一封45字的珍贵书信

□ 作者 曾信祥

郭沫若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一封尘封70余年、只有45个字的亲笔书信,见证了他与开州、与开州人皮仲和的深厚友谊。

年逾古稀的皮佑杰,家住开州区汉丰街道安康社区。他从家中翻出一封书信,这是其父皮仲和的一件重要遗物。全信保存完整,颜色蜡黄,长约33厘米,正文只有45个字。信封上用毛笔写着“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董作宾先生,郭沫若,11月28日”几行字。

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给北京著名的古史学家、甲骨文专家董作宾的一封介绍信。郭沫若将这封信交到皮仲和手里,目的是要推荐皮仲和前去北京与董作宾会面,好在文史研究领域有更深层次的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出力。

开州人皮仲和,早年在国立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前身)读书,是郭沫若的校友。1934-1937年,皮仲和在日本留学,期间翻译了大量科普著作,现仍有其编译的《科学到何处去》《世界科学家列传》散见于各大图书馆。

1943年,喜欢收集文史资料的皮仲和偶得一份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运动的资料,他托人交到郭沫若手里。郭沫若看后产生浓厚兴趣,由此与皮仲和结识。因是同乡(当时均属四川省),两人后又约见几次,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4年,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时,撰写了长篇著作《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发表,在国内引起轰动。郭沫若不但才气横溢,国学基础也相当深厚,在甲骨文、金文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与皮仲和结识后,郭沫若对其十分赏识,极力推荐他去北京深造。

见字如面,书信见证历史的轨迹,不仅记录了属于一个年代的风雅,更能让人体会到当年的情愫和郭老写这封信时的情形。

皮仲和之子皮佑杰说,当时父亲在重庆工作,得到郭沫若的认可和举荐,但是因为家庭原因,并未选择进京,而是继续留在重庆发展。

如今,这封书信作为一份珍贵的“文物”被皮家后人完整地珍藏起来。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