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辈出安居镇
蚕桑之乡 延续千年
铜梁县(今重庆铜梁区)历史悠久,考古发掘的地下文物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战国时铜梁为巴国属地,后归秦。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清康熙年间建镇。据南宋《方舆胜览》记载:安居镇“东起飞凤山,南绕烟坡包、化龙山,西跨小溪,接冠子山,北面涪江,山势高峻,壁立江岸”。它地处琼江、涪江交汇的南岸,水运发达,是巴渝北部的重要贸易口岸。
早年的乡镇集市以物易物,安居拿什么物品与外乡人交换呢?蚕丝!它是丝绸的基本原料。安居先民很早就融入了蚕桑农业。那时男子栽种桑树,喂养蚕子。女子则剥茧抽丝,“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蚕桑农业附加值高,安居由此领先其他乡镇,又因水运便捷,成为蚕桑集散地。安居至今尚有发种1.5万张的万担蚕桑基地,足证悠远。
随着丝绸产业的兴盛,绫、罗、绸、缎、帛、锦、绣、绮等产品大量聚集和销售,安居社会经济突飞猛进。从观音阁、城隍庙、迎龙门、西街、北门、东引凤门到会龙街,早年满眼都是绿瓦红墙,屋宇此起彼伏,茶坊、酒肆、客栈、庙宇、公署掩映其中。商铺店招迎风飘荡,车马粼粼而行,路人川流不息。那一张张淡泊惬意的笑脸,反映出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欣慰。街道两边有可避风雨的骑楼,旷地上还有不少张着伞的小摊点。河街那边,有挑担赶路的,有驾马车送货的,有赶着黄牛拉货车的,有驻足欣赏江畔风景的。
正街东头的老板唤作薛老头子,白发如银,出售毛笔、墨砚、纸张。西头的老板娘唤作吴大姐,青丝若瀑,所卖物品无非是瓜子花生、扫把竹筐以及油盐酱醋之类。这个一直延续了上千年的市场,至今依然蓬勃活跃,这便是老祖宗给安居镇遗留下来的恩泽。
科举重镇 金榜题名
安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从宋朝到清朝,共培育出解元l名、进士23名、举人87名。一个僻处内地的乡镇,竟然涌现出这么多有功名的文人,足见人文荟萃。
在封建时代,要实现理想抱负,唯有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从政。宋朝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由皇帝在金殿主持最高一级考试,考生殿试及格,可直接授予官职。安居在宋代就出了进士,即成功通过最高级别的殿试并立即获得官职之人。这样一来,当地乡绅都非常重视教育。小小少年,就被家长赶鸟轰鸡似地送进私塾,去学习孔孟之道、四书五经。私塾规章制度甚严,蕴含着家族沉甸甸的重托和希冀,成为莘莘学子孜孜不倦求学的动力。
从安居走出去的进士,不少担任了要职。明代有北京西城兵马司指挥张云奎、河南巡抚胡尧臣、陕西巡抚帅祥、贵州巡抚胡宏、南京佥都御史周达、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俭、大理寺少卿周南、大理寺丞胡禹臣、户部员外郎胡如川等。清代有翰林院编修吴鸿恩、翰林院庶吉士曾毓璜、翰林王恕王汝嘉父子。他们都为人正派,不贪赃枉法,不仗势欺人,不与权奸来往,始终不脱书生本色。
据说曾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俭告老还乡,依然洁身自好。他的住处门户窄小,达官贵人去看望他,不能骑马坐轿直入院内,要进门必须弯腰低头。王俭有个门生做了京官,一次路过铜梁,也从狭小的门口躬身而入,拜见恩师。王俭高兴之余,叫家人备了四碟菜肴:腌肉、苦瓜、辣椒和泡藠头,以此款待客人。他风趣地对学生说:“你少年得志,青云直上,甜头吃够了。今天老夫请你吃这四样菜,尝尝酸咸苦辣的味道。”学生回去后念念不忘王俭的教诲,特意撰写了一副对联悬挂大厅,时时警醒自己。其联曰:“谒尊师,遵训诲,处世须尝四味;礼贤士,察民情,虚心当低一头。”
文物古迹 弥远弥珍
安居古镇文物遗址众多,尤以“九宫十八庙”最负盛名,现存万寿宫、下紫云宫、元天宫、城隍庙、东岳庙、妈祖庙等八处。这些宫观多属道教,是道教祀神和做法事的处所。道教宫观的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佛教寺院大体相仿,也采用中轴线院落式布局,只是殿堂名称与所供奉的神像不同。
道教是多神崇拜,以所奉祖师、神灵诞辰日为节日,每月都有好几个。据老人讲,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关公、东华帝君、赵公元帅的诞辰,是安居信众踊跃参与的祭拜日。在这几日,一早就有信众上庙,供奉烧香。
此地原有“安居八景”,名为化龙钟秀、飞凤毓灵、玻仑捧月、石马呈祥、琼花献瑞、紫极烟霞、关溅流杯、圣水晚眺,现只有玻仑捧月犹存。
引人注目的还有琼江书院,也就是古代民间教育机构。该书院出现于唐朝,发展于宋代;原由富豪、学者自行筹款办学,后由朝廷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机构。1870年,时任清朝翰林院编修的安居名儒吴鸿恩回乡奔丧,铜梁知县邵坤仰慕其人品、才学,亲自聘请他担任书院山长。各地学子慕名而来,均得到他的悉心传授,学识大增。短短五年不少学生中举,耀祖光宗,书院名声在外。琼江书院的院名由吴鸿恩题写,《琼江书院碑记》也是这位名儒的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