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激活农地改革“新动能”
“大足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中,制度先行,亮点突出,改革任务已初见成效。”7月12日,国家自然资源部法规司司长魏莉华率国家督察组来大足区督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时指出。
大足区2015年2月被纳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全国33个试点区县之一。3年来,大足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试点”契机,探索创新,“规定动作”严格打表,“自选动作”敢闯敢干,“试”出了乡村振兴的新线路,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国家督查组督查大足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
顶层设计 引路导航
“在保留农村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的前提下,农户可以将合法拥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通过转让、入股(联建)、租赁、赠予等方式流转给中国境内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法人(非营利法人除外)和其他组织。”今年6月下旬出台施行的《重庆市大足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为该区农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据。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之际,正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无模式可套、无经验可寻,且政策性强、矛盾较多,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大足区“边试点、边总结、边修法”扎实稳妥推进改革,以农地改革试点推进乡村振兴。
吃透上情,对标对表国土管理、三农改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摸清下情,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问政于民,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同时,赴江西余江、云南大理等地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调研取经。在此基础上,该区完善了“1+7+8”的入市规则和制度,摸清了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底数;完成村域现状分析,编制了63个村土地利用规划和154个村建设规划;建立城乡统一地价体系并公布实施;拟定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合同示范文本,报自然资源部推广实施;探索了增值收益“三分两不分”的分配办法;探索了宅基地“三权分置”,完成12个村1.3万宗宅基地调查摸底工作;减少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和程序,大幅减少审批时限233个工作日,实行并联审批仅需24个工作日。
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试点工作引路导航。
精准施策 稳健推进
“土地上市是金砖,人人都把指拇扳;每亩增收六七万,你说合算不合算;党的政策实在好,老弱病残解决了……”这段“顺口溜”正是大足区农民对“农地入市”的点赞。
什么地可以入市?谁实施、谁受益?该区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把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确定为工矿仓储、商服等经营性用途土地认定为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上市交易。在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过程中,始终坚守土地公有制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4条底线,确保改革方向没有偏差,积极探索“集中区入市、就地入市、城中村入市”三种入市途径。
在临近国家5A级景区大足石刻的宝顶镇东岳村二组,集体经济组织将原有偏远、闲置、零星分布的110.54亩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复垦后,集中到区位优势明显的公路边作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集中入市。2015年11月23日,经过11轮激烈争夺,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最终以3950万元的价格成功竞得40年土地使用权,用于打造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博览园。此次交易也敲响了重庆市“农地入市”试点改革的第一槌。
这桩“买卖”皆大欢喜。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投融资部经理唐丽表示,“不仅地价比周边国有土地便宜,而且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流程,企业节约了不少成本和时间。”而原四社村民龙训明也非常兴奋,他家3口人,每人分到3.5万元,正好可以用于扩大自己的犬类养殖场规模。
推进“农地入市”,“两厢情愿”至关重要:一个是农民愿卖,一个是企业愿买。为此,该区在具体项目实施前,切实做到“三个充分”,充分了解农民、企业参与的意愿,充分论证产业集中区入市的选址和规模,充分考虑农民的收益,务求“买卖”双方双赢。
截至目前,该区共入市交易土地18宗总面积286.37亩,总成交价款1.01亿元,累计征收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1292.06万元。其中:按入市途径分,集中区入市12宗211.68亩,就地入市6宗74.69亩;按入市方式分,出让16宗面积234.65亩,租赁2宗面积51.72亩。
“农地征收”改革,有其天然的难处:其土地主要用于国家公益性项目建设,这也决定了征收补偿必须符合国家要求,无法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如何突破难点?大足区的做法是,界定公益性项目范围,规范征收流程。明确将群众同不同意、支不支持作为征收的前提,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政府决策的必需依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减少项目的实施阻力。
龙岗街道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是该区征收改革试点的第一个公益性项目,涉及800多户居民800多亩地,仅用了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征收协议。如此“轻而易举”,一方面源于全方位公示了项目信息,让当地村民全知晓;另一方面挨家挨户走访,摸清群众所想,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另外还将征地安置方案、补偿方式征求意见,得到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成员户代表同意。
“老百姓有意见就意味着有风险,那宁愿换地方,也不强制实施。”大足区国土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该区启动实施了2个“农地征收”试点项目,涉及征地面积共861亩,人员安置826人;初步选定了5个征地试点项目,拟在征地程序和公共利益界定等方面进行探索。
多面开花 农民得利
三项试点,多面开花,农民腰包渐渐鼓起来,这是大足区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区之一、全市唯一的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区,该区已累计流转农业土地约44万亩,流转率约41%,涉及农户4万余户。全区农业组织化程度70%。2017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
铁山镇建角村有3200多人,只有2500余亩水田。曾经,小而散的土地不成规模,沟渠、道路又不配套,这样的条件靠土地能赚到钱吗?2017年,大足区整合资金2亿多元,围绕铁山镇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8万余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目前,当地正以铁山镇为核心努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角村学清小龙虾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负责人丁义禄说,通过“稻虾共生”养殖,实现“一田双业、一水两用、一季多收”,学清合作社的500亩土地一年保守收入就有500万元。在铁山镇,像这样养殖小龙虾的大户有十多位,规模近2000亩。
这既得益于农业项目促进基础改善、理顺种养产业结构,也得益于农地改革,目前,建角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0%以上。
国梁镇边桥村则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的机会,将项目资金100万元作为集体资产,以入股形式引入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用这些钱购买了拖拉机、收割机和烘干机等设备,流转村里800多亩土地种水稻,并开展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边桥村集体每年可获得8万元固定分红,而村民不仅能获得流转租金,农忙季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挣钱。
为让改革真正惠及农民和集体,大足区不断完善各项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仅2016年就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7587万元,补贴面积约57万亩,涉及农户近20万户。2017年前10个月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等培训2万人次,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个,新培育科技示范主体2630户。通过持续开展一系列金融服务,将好的政策、好的产品惠及广大农户。
该区还规定:凡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含)以上的农业项目,所涉及农户和村集体必须持股50%。耕作条件提升,收入分配方式创新,农民利益又有制度保障,彻底激活了当地农业各环节的资源要素。
正在推行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离不开农地改革的支撑。
龙岗街道观音岩村一改从前一家一户散种李子树的状况,成立了李子专业合作社,利用以往闲置的资源办起了李花节、采果节并大力营销“老家”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外地人来游玩。2017年,仅李子销售一项就为合作社每户李农带来了5万—30万元的收入。
高升镇先进村有个“大足区瑛子家庭农场”,农场主是一个叫张前英的女性。她在1组流转土地80多亩,种优质早、中、晚熟葡萄品种栽植30亩,优质柑橘30亩,“红心蜜柚”20余亩。2016年,农场的葡萄亩产1000公斤,由于优质优价,当年收回了投入成本,2017实现盈利。好政策让张前英走上致富路,她致富不忘帮乡亲。1组村民吕昌秀丈夫患病多年,家庭贫困,自瑛子农场运行以来,年逾6旬的吕昌秀一直在农场做杂工,每月能收入1100多元,既能为家庭增收,又照顾了家庭。如今,已有9名像吕昌秀一样的贫困户在农场务工。
“我区将坚守改革底线,大胆创新探索,全力配合自然资源部及市国土房管局做好相关工作,切实让农村土地通过改革试点真正释放活力,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足区委书记章勇武信心十足。(吴梓航/文 大足区国土房管局供图)
大足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首次入市交易拍卖会现场
龙岗街道垃圾处理场扩建项目
荷花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