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名医曾懿
大约1862年的秋天,一骑马车经由华阳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穿越繁华的成都城,最后停在了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近在咫尺的浣花溪一带。从车上下来的是一对母女,母亲左锡嘉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时年仅十岁的女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医曾懿。
曾懿的父亲名叫曾咏,祖上三代就已定居四川华阳。清道光年间曾咏考中进士,娶左锡嘉后到江西吉安任官,50岁时因积劳成疾而亡。左锡嘉在夫君故亡后,就和女儿曾懿回到四川华阳县老家,为了让女儿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专门把家搬到当时兴学盛名的浣花溪一带。曾懿自此发奋刻苦,耳濡目染,禀承母训,熟读经史,兼治诗词,工图画,针黹烹饪之术,天姿聪颖又学得真传。
1870年前后,全国很多地方发生了瘟疫。《吴江县志》记载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而成都、华阳瘟疫流行也时有发生。曾懿那时经常随母亲往返于华阳成都两地之间,亲眼目睹了身边很多百姓因医治不力而殒命,心中十分着急。
忧国忧民而心怀抱负的曾懿回到家中就放下了稔熟的诗文,悄悄学起了仲景之术。左锡嘉发现女儿志向变化后最初不解,曾懿就说她要遍尝神农之草,研习歧黄之术,用医学知识解救民众。左锡嘉听后十分赏识。
几年间曾懿苦读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各类医书典籍,却被一个问题一直困扰,那就是为什么上千年的传统医术不能对瘟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十九世纪末的晚清西风东渐,但守旧者却对西学一味反对。曾懿却觉得应该广收博采,传统医学也必须在借鉴中求变出新。
创新性的思维为她后来治病救人、攻治瘟疫找到了正确方向。实际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流行性疾病已成为了当时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而千百年来众多医家不敢逾矩,拘泥于古方而不识瘟疫的机理,早已不适应治病救人的初衷。而那个时候,江浙一带已有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大家出现,所著《温热论》《温病条辩》提出了“三焦辩证”的全新理论体系,让曾懿找到了治疗瘟疫的方向。
曾懿开始遍访民间,搜集各种验方。一天她听说一个士兵得噎病不能食,后来在集市买了鸡汤解渴,不料这鸡汁又浓又鲜,食下即到了下焦(指脐下的腹部),不像从前饮水进食往往阻于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而不入。之后士兵常用鸡汤煮粥作为主要饮食,胃膈渐开,噎病也慢慢好了。曾懿用心记住,以后凡遇到这类噎膈症,她就用浓鸡汁,略加姜汁治之,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曾懿还在自己身上实践。她前后得过四次温病,都是自创良方而愈。她把悉心所学用于救治百姓,医术精妙而又态度谦和,深得患者和百姓爱戴。
曾懿把一生所学,著成《医学篇》二卷留世,另就教育子女、勤持家政、医学卫生、中馈烹饪等术,撰成《女学篇》《中馈录》各一卷,三书合刊为《古欢室医书三种》。此外,她的诗词工夫也很了得,一生留下的诗词也不少,而她晚年客居北京,对家乡的思念就留有数十首《浣月词》:
“家乡好,家住浣花溪。锦树琪花春妩媚,月台风榭水涟漪。诗梦草堂西。”
“家乡好,春满锦官城。南浦波长情渺渺,故园风景半销沈。有梦也难寻。”
曾懿生于1852年,卒于1927年,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