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8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淌动的匠心

□ 作者 李小强

公元1179年,是今天多数专家认为的宝顶山石刻开始营造的时间,其后延续七十余年的精心雕凿,方留下一处石窟艺术的丰碑,屹立在大足宝顶山的崖壁之上。

在大足一地,起伏不平的丘陵之中,沟壑纵横、溪流淙淙。宝顶山石刻最为集中的大佛湾,是一处为“U”字形的马蹄形山湾,约在1179年之际,大足米粮里僧人赵智凤来到这里。迄今我们仍能通过崖壁的情况,遥想到最初的环境。在这个长约500米的崖面上,岩石崎岖不平,或是巨石暴凸,或是陡峭险立,或是杂石乱积,或是飞泉四溅,或是渗水浸染……在这里,赵智凤与他的工匠们,思考着要将这些高达8到20米、宽几百米的崖面,雕凿成为前后衔接的连环画般的石刻艺术殿堂,成为一处横亘于天地之间的石窟艺术杰作。

不过,令他们深感困难的,不仅仅是岩石的厚度、硬度等诸多问题,还有,不时出现在岩石之间的水。这其中,既有本来就从佛湾内迂回流经的小溪,还有从岩石之间慢慢渗透出来的水,更有大雨之际从岩石上流下的天然雨水。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营建者们要将故事内容前后衔接的造像一气呵成,处理好水与岩石的关系,无疑是极具匠心之处。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难倒这些具有天才般匠心的设计者。凭着他们多年来积累的雕刻经验和智慧,在一龛一窟造像的精心设计上,也充分考虑到将水更好地约束,同时尽可能在造像景观上,得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

他们善于将水按照溪流自然流去的方向,引导成为一个景观。九龙浴太子这龛造像,表现了释迦牟尼出生时的场景。在这龛造像的上方,有一道溪流由此流下,溪水常年沿着这龛造像处,下流至大佛湾谷底。匠师在此处设计为口吐冷暖二泉的九龙,龙口长伸,池水沿着龙口,终年冲洗着刚刚诞生的释迦牟尼像。然后,溪水又沿着卧佛前弯曲的水渠,流向谷底,其后又流传有这是九曲黄河的传说。在这里,溪流不但得到很好的引导,反而为石刻故事增添了景致,可谓是导水成景的一个典范。

在岩石之间巧妙地设计引水通道,对于这些匠师来说似乎是游刃有余。

幽静的圆觉洞内,岩石间时常有渗水。匠师就在崖壁上雕凿一长龙,形成引水的渠道,龙口下方站立一位形象古朴的老僧,手中托起一钵,水经龙口下滴至钵中,又沿暗道流出洞外。寂静之际,可听见从龙口滴答的清脆之声,倍增圆觉洞的幽静之感,颇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华严三圣下方的崖壁,不时有渗水浸出。匠师就在渗水密集处下方,凿出一小小的排水沟,并穿过长达两米多的普贤菩萨脚下站立的莲台,一直流经中间主尊的佛像下方,在这里凿一深洞,用来蓄积渗水,而这些渗水就沿着引水道汇入谷底溪泉。点睛之笔就在这个深洞上方,匠师们圆雕一张直径达1米多巨大莲叶,覆盖在其上,中间是空的,可以伸手触摸到渗水的凉度。这样一来,既可以遮盖深洞,也为佛教艺术增添了氛围。早在明代时,此处就有“灵湫泉”的雅号。明代忠州刺史战符来此,还以“灵湫泉”为题吟诗一首,其中就有“层峦石里透灵泉,谁凿莲花漾佛前”的佳句。

利用天然的地形雕凿石像,把天然的雨水融入到表现田野题材的造像之间,可以说是设计者别具匠心之处。牧牛图是讲述修行者调伏心性的艺术杰作,十组造像雕刻在凹凸不平的崖壁上,展现出宋代人极具田园情趣的牧牛场景。这组造像,八百多年来基本上显露在自然之中,未有遮蔽,一旦下雨,水自牧牛图上方的一些水道留下,形成小小的山泉,而造像表现的那些在自然中放牧的牛儿,或是昂首似乎正在畅饮山泉,或是在水边嬉戏,更倍增造像呈现出的田园牧歌之趣。

如今,八百多年远去,那些造像仍屹立在山湾之中,仍用淌动的声音,讲述着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故事,讲述那隐藏在岩石之间的匠心!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