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亚林:匠心培肥一方“净土”
◆ 江津区政协委员
◆ 江津区政协农业委副主任
◆ 重庆蓝色精灵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事汽车整车研发20多年的伍亚林,8年前开始涉足农业领域,专业从事蓝莓种植,如今已打造出占地1000多亩的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回顾与土地打交道的经历,伍亚林自嘲:“做农业,酸甜苦辣都有,但最多的还是苦。”晒得黝黑的皮肤、对土地上每一项细小开支的锱铢必较、坚持不懈的情怀……8年来,他对打造一片“净土”的坚持,在这片土地上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跨界农业零开始
“一小把日本大葱标价人民币五六十元,而份量多一倍的山东大葱却只卖7元钱。”2002年,还在工业领域从事整车研发的伍亚林被公派去日本研学,在逛超市时偶然发现同样是大葱,价格悬殊却如此之大,这让从未涉足农业的伍亚林第一次开始对农业产生兴趣。
2010年,受同学的邀请,伍亚林走进蓝莓种植的创业团队。团队在巴南承包了300多亩土地进行蓝莓育苗。伍亚林加入团队时,对于农业、蓝莓的了解,还仅仅停留在水果的层面。为了尽快了解蓝莓种植的各种知识,他一周至少去田地里4次,土地就是教室,蓝莓苗就是课本,识叶片、观土壤、看长势,不断向农民、技术人员请教学习。夏天,在地里常常一待就是一天,从脚迈进地里那一刻,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就没干过。
在自家田地里学习的知识还不够,伍亚林又开始奔走西南片区的蓝莓园,一家家去调研,有时候为了节约时间,一天甚至要驱车1000多公里。
随着了解越多,伍亚林在发展方向上与团队产生了分歧。2015年,伍亚林开始自己创业种植蓝莓。
在工业领域从事20多年,跨行农业领域,虽有前几年的知识做铺垫,对蓝莓种植有一点了解,但是伍亚林心里还是没有太大把握,深感自己还没有吃透蓝莓种植行业里的门道。这一次,他又踏上调研学习之路。
除了西北、广东沿海部分地区之外,全国有点规模的蓝莓企业都成为伍亚林调研学习的目标。经过大半年时间在全国各地奔走,伍亚林渐渐摸清了蓝莓种植的技术,通过叶片,伍亚林认得出10来个品种;看一眼土壤,就能估计出土壤有机质大概含量。
“农业必须做成产业才能长久发展,但是做成产业的前提是用高品位的产品说话,而高品位的农产品则要颠覆现在的化学农业发展模式,必须回归天然有机的自然农业,土地就是实现的基础。”他认为,有机农业的发展,除了不能使用农药和化肥外,首先应该解决土壤的问题,“农药、化肥残留严重的土壤不可能长出高品质的农产品。”
改土两年耗千万
这次全国范围的调研回来后,伍亚林坚定了走高品质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道路。土地流转承包后,种植先放一边,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土”,而这一改就是两年多。
400多亩土地伍亚林仅保留了20%的富硒原土,另耗资两千万从四川越西、吉林等地专门采购无污染的有机质土壤,既达到了蓝莓对土壤有机质的需求,又彻底解决了土壤中化肥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达到营收平衡点后,后期就是可持续的增长。而要达到营收平衡点,却是艰难的。两年多的时间土地里未种一颗蓝莓苗,虽然眼看着金钱和时间不断投入,却没有产出,伍亚林却对这片土壤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有段时间,农业园全靠着伍亚林的工业企业支撑着前期投入,伍亚林说,“农业行业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农业更多是坑,从事农业的人大多是自己挖个坑,自己跳下去,再把自己埋了,能爬出来那算本事。”
今年蓝莓第一次挂果,伍亚林很欣慰,“蓝莓果实大、甜味高,最重要是蓝莓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儿。化肥农业可以把果实做大做甜,但绝对做不出果实特殊的香味儿。”当地被返聘进园务工的农民也成为他的顾客,“伍总种的蓝莓没有施农药和化肥,虽然贵,但是吃得放心。”
“做农业酸甜苦辣都有,最多的还是苦,不可把控的东西太多了。工业中出错了马上就可以修改,农业一改就是一两年的时间。”伍亚林有四五十个农业交流群,几千个群友。有一次,伍亚林在群里转发了一个视频,讲述了褚时健75岁创业时,为80元的水泵修理费而跟修理人员讨价还价的一幕,瞬间引发大家的共鸣。
“做农业的人99%肯定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要做好农业就不能当‘翘脚老板’,凡事都得亲力亲为。”眼下正值酷暑,伍亚林把蓝莓园改土完成后,又操心起整个农业园的进度。除了蓝莓种植,伍亚林还发展了四季特色水果、蔬菜、鱼类养殖等农产品,并打造修建紫藤长廊、生态餐厅等项目,将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蓝莓种植全行业亏损达到90%以上,仅有3%至5%的企业发展格外好,这些发展好的企业无不是将有机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
呼吁护土不停歇
8月的蓝莓园,果实生长已过季,杂草疯长至半米多高,伍亚林一点不担心,反而格外欣喜。“别看草长得这么高,它们可都是宝,等这些草死掉后腐烂在泥土里,又是土壤的养分。而且草多,各种小昆虫、有益菌种也多,整个土壤会自然达到一个生态平衡。”
对于土壤自成体系的生物链,伍亚林觉得这才是自然万物生长交替的正轨,人为的破坏总是不可长久。伍亚林说,“现在的农业为了追求高产和快速获取利润,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最原始的观点,我们从土壤中不断地获取,同时也应该对土壤有所回报,这样才能达到土壤的生态平衡。”
面对如今农业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使农产品失去原味,让土壤失去活力,伍亚林在自己的农业园里立下一条规矩,绝不允许喷洒农药化肥,在他看来,健康的土壤自成一个天然有机循环的生态平衡体系,“除了基本的营养元素之外,土壤环境中还包括各种有益、有害的微生物、菌群、昆虫,当整个土壤达到生态平衡状态时,自然病虫害减少,产量增加。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就打破了土壤的生态平衡,造成土壤失去生命力,农产品品质下降。”
这样的理念,在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中自然能得到理解。在农业园里务工的农民对伍亚林说,“改土、不使用农药化肥的做法,我们是认可的,这样做的确才是对的。但如果仅靠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来做肯定不行。”农民的一番话,更坚定了伍亚林发展有机农业的信念。
作为江津区政协委员,借助政协履职平台,伍亚林也抓住各种机会为农业发展建言,为乡村振兴呼吁。今年江津区政协全会上,他围绕“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大会发言。在各种会议上,他也不忘为“土壤改良”“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推广有机肥料的使用”积极呼吁。伍亚林的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他认为,这个行业的改变还需要有人引导,更需要政府和政策对农业的支持,通过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带动一方百姓发展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