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9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从罗田的古意中走过

□ 作者 梅万林

有一方山水,炊烟缭绕,古意氤氲,低头或者仰望,每一处都让人想起先人,想起故乡;有一片梯田,春有明镜卧波,夏有绿浪揽月,秋有稻穗闪光,冬有瑞雪覆野,却在五百年前就成为“御用大米之乡”,现所产大米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渝鄂交汇之地,历史文化名镇罗田古镇便掩映其间。

然而,要领略古意,却须经过古镇的第一道隘口——滴翠崖。滴翠崖上,泠泠泉水从半山腰的观音庙旁流出,形成一线飞瀑,洒落崖下,叮叮当当,直坠数十米而去。这是古镇的第一饮泉,掬之入口,则甘之如饴,当地人称为“神水”。崖之两畔,泥溪河蜿蜒卧于沟底,群山之间风起云涌,每当雨后初晴便形成高天流云、山间流岚、沟谷流雾、涧底流水之胜景,比之泰山观云海别有一番风情。

越水跨崖,穿云度壑,古意便扑面而来。绵延脚下的是万利古道,又称巴楚盐茶古道,紧紧连接着巴楚两地。古道从万州的长江码头出发,经新田、盐井、走马、驷步河、罗田,然后过铜锣关、百丈沟,到达鄂西地区的谋道、利川、恩施等地,长达数百公里。盐巴、布匹、白糖等由此输入利川等地,桐油、生漆、药材等由此运往长江口岸。在古道上行走的马帮和背夫们每一次出行,风雨侵袭,人困马乏,往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在路上一走就是十天半月,还要时刻提防“棒老二”的袭击,每一次都面临着生与死的巨大考验。抗战时期,由于沿海盐场落入日寇之手,长江中游也被日寇封锁,古道一时达到鼎盛,日行的盐兵和挑夫上千人。可以说,万利古道的存在为全民族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说古井、古树、古街、古庙、古墓、古碑刻、古民居等等都是彰显古镇必不可少的古意的话,那么,罗田古镇区别于它处的则首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用坪传统村落了。据考证,村落建于清代,依山就势,西高东低,村中道路纵横交错如大地之肌理,历为向氏宗族聚居之地。村落海拔800-1000米,村域面积7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坝,物产富饶,仅有一入口与外界相通,子孙繁衍甚藩。直到今天,村落依然人丁兴旺,民风古朴,红白喜事以及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仍沿用狮舞、锣鼓、连箫等传统庆贺习俗。村民下地劳动时,薅草歌、抬工号子、打夯号子、打铁锤号子等此起彼伏。穿行其间,仿如隔世,“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情景俨然矣。

说到古意,古桥当然是不能绕开的。罗田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廿七年(公元1847年)的普济桥,横跨百丈溪,是一座有170多年历史的单孔石拱桥。桥名普济,自然有普度、普惠之意。特别之处在于,桥上有狮、犼、麒麟、象共4尊瑞兽雕塑,因为当地人对犼这种神兽并不认识,就编了一句顺口溜:一个狮子一个象,一个麒麟一个三不像。桥的碑廊上方刻有“德厚流光”四个大字,意思是:道德高,影响便深远。下方“察地利而通南北,尽人力以济往来”的对联,既是对普济桥名的诗意阐释,也表达了罗田人心目中最古朴的理想信念。

也许最能敷衍古意的要数传说和故事了。随便走进一户中等的罗田人家,都会拿出一部记述先祖从湖广填四川而来的家谱。不过,罗田人最津津乐道的还是一门三侯的“谭氏三兄弟”。这是一个诞生于乱世的传奇故事。明末清初,在长江三峡地区形成了13支抗清的武装力量,前后长达21年,史称“夔东十三家”。“谭氏三兄弟”就是罗田古镇的涪侯谭文、向化侯谭诣和慕义侯谭弘,他们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为抵抗进攻,他们在万州城修筑了一条从陆安桥到太白岩的城墙作防线,这就是今天万州人口中的“万里城墙”。“谭氏三兄弟”的人生际遇是罗田古镇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静卧在建南河边的“将军石”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行走在罗田古镇的山山水水,总是弥漫着浓厚的层层古意。无论是“教古圣明文”的字库塔,还是融合着中西建筑风格的金黄甲大院,也无论是滴水不漏的石头公厕,还是田舍郎登九门提督的传说,你的心里总会冒出诸多的为什么。比如,在如此偏远的三不管地带,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豪华墓葬?墓葬的主人与上一层统治者沟通的管道在哪里?为什么罗田老街至今依然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为什么罗田人从不寻衅滋事?这么多的大户人家,他们的后人去了哪里?

带着疑问,我曾经向一位从事文物考古的专家请教过,可惜他的心里也只是一头雾水,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看来,罗田古镇留给人们探寻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你能从中解读出一鳞半爪,也算得上是不虚此行了。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