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09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抚摸“天理良心”

□ 作者 胡雁冰

以前曾有一则消息,号称“亚洲第一”的“风雨廊桥”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笔者激情草就小诗一首,在媒体刊载,表达了强烈的惋惜之情,同时提出了修复建议。自此,那个以前不甚知晓的“濯水古镇”,深深镌刻入脑海。

一年多之后,有消息称,“风雨廊桥”已重建,还配发了新桥的照片。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前往倾心关注的地方一睹风采。

“神秘芭拉胡”是什么意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很久。这次去濯水古镇,首先弄清了“芭拉胡”是土家族语“峡谷”之意。黔江区有亚洲第一峡谷城的美誉。所以,“神秘芭拉胡”是该区着力打造的旅游新形象,这是中国唯一以民族语言命名的城市旅游品牌。

这个城市旅游品牌后面还有一句话:魅力阿蓬江。

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当属乌江、酉水和阿蓬江。而阿蓬江是乌江上最大的支流。

阿蓬江逶迤流淌,经过初称“白鹤坝”后称“濯河坝”地段的被称为“濯水”,此地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驿站和商埠,自清代后期起,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小场镇日渐扩大。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濯水古镇”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成为与龚滩、龙潭齐名的三大名镇之一。

到达古镇,穿过刻有“濯水”的高大石碑坊,首先奔向朝思暮想的风雨廊桥。朋友一行人,纷纷掏出相机或手机,从不同角度拍摄桥、人、人桥合一的各种靓照。我则首先了解风雨廊桥的情况。

原来她始建于2009年10月18日,成为古镇上一个世人瞩目的标志性建筑。她横跨阿蓬江东西两岸,长300余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运用土家族传统卯榫穿插工艺建造,结构牢固。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条凳,供走累了的行人歇脚解乏,也供游人坐躺拍照。桥下部是钢筋水泥结合古法建造的拱桥。

来回小心走过廊桥,在桥两边的木栏旁眺望,阿蓬江一泓碧水,湿润婉约,奇丽秀美,如安静而羞怯的土家少女。蓝天白云倒影水中,天地澄澈,浑然一体。回望沿江一字排开的老街古建筑,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吸引我们的脚步向老街迈去。

濯水古镇的青石街,规模不是很大,但建筑很有特色。是土家族吊脚楼和徽派建筑的完美结合。街道两旁的房屋为木质结构,有高达四层的吊脚楼、抱厅、过街楼、凉厅等,而山墙则是以马头墙、小青瓦为主的徽派风格。

古镇工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记录是秦初,中国最早的女企业家——巴寡妇清在此地从事丹砂开采和提炼,为秦始皇陵提供了大量的水银。

古镇上近代更有“四大家族”各具风骚:“樊家的锭子,汪家的银子,龚家的杆子,余家的顶子。”

此地人杰地灵,还走出了两位著名的学者:著名有机地球化学家汪本善和物理学家龚光。

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濯水古镇拥有较多历史遗址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渝东南古镇格局,它既体现了与其他城市特别是平原城市历史街区的差异,也承载着巴文化、土家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传承、创新的格调。同时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

1956年后,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喧嚣了100余年的商贸重镇,渐渐归于无声的平静。唯有厚重的文化与久远的故事依旧被当地居民记载着、流传着。

历史,为濯水古镇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传说,也为它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乡土文化遗产。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老街上敬立一碑,碑文是“天理良心”四个大字。警示生产、生活在老街上的商贾、居民以及南来北往的人们,人在做,天在看。要存天理,讲良心,要把它作为经商和为人的处世之道。这块碑,成为了镇街之宝、古镇之魂。

伫立在老街青石板上,不觉中,我有时光倒流之感。面对这座被百年历史熏陶的古镇,我遐想联翩。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领略古镇魅力之后,抚摸“天理良心”,更让我的心灵受到了特别的洗礼。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