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一滴水的故事
湿地荷塘里荷莲翩翩,随风微微而动,成群鱼儿在莲叶下追逐嬉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婷婷立于水面,与远山上的特色民宿巧妙融于一体……走进大足原乡·荷花村,步步皆景、处处成画。而四年前,这里却还是一片萧条景象。如何让乡村重回山清水秀的美丽面貌,让离开的村民回得来、留得住?大足区政协委员、原乡·荷花村负责人陶麟用四年时间潜心治水,找回了一片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让荷花村变为了人人心底那片牵挂的乡愁。
曾经由于上游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流经荷花村的河流被严重污染。每到夏天,污水的气味更是难闻,PH值已达到5.6,水中氮磷严重超标。虽然房前屋后河水环绕,推门见绿,但却臭味四溢,荒草丛生,寸步难行。村民大多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仅留下老幼留守。
“把水治理好了,土壤、食物、植物等整个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那么美丽乡村就建成了。”2014年,陶麟开始对乡村进行水生态专项治理,提出了“先治水,再种花,后打造环境”的三步走方案。
治水的第一步就是打通村里的水塘,连通水系建立湿地多塘系统,再在各个水塘里种下水生植物。上游的生活污水流入湿地多塘系统,通过1000亩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降解水中富余的氮磷,经过过滤分解的水最后再归于河流中。
当年陶麟带着团队将荷花等水生植物种在水塘里时,村民都十分不解,“别人开发乡村都是大修大建,你为啥偏偏种花?”“你这样啷个挣钱嘛?还不如种点藕!”虽然百姓不理解,但是一年下来,陶麟的坚持便见了成效。水质PH值明显改善,湿地荷塘中的水逐渐清澈,曾经难闻的臭味逐渐被清新淡雅的荷香所代替。这时,百姓们才发现自己居住的环境慢慢变了样。而他们也在逐渐变化的美丽乡村中改变了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2016年,陶麟在原乡·荷花村治水的成功经验还被环保部列为生态治河案例。
四年前,陶麟初来此地时,连进村的路都没有,漫山遍野的荒草毛地,最后只得手脚并用爬进村里来。如今,荷花村的道路面貌已从茅草路、泥石子路、水泥路发展到现在的彩化道路。
荷花村一年一个变化,陶麟在奔波中也不觉穿坏十几双鞋子。“水不治好,所有商业模式都运行不起来。”如今,美丽乡村回来了,游客自然也多了起来,老百姓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如今90%的村民都回到荷花村开餐馆、建民宿。”陶麟颇为自豪地说。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振兴乡村的美好愿景正在荷花村悄然盛放。正如陶麟办公室里的那副对联“振兴原乡梦,善治荷花村”。陶麟说:“荷花村不做别的,就专注‘讲’好一滴水的旅行故事。一滴污水如何经过植物、湿地变成清水,把这故事‘讲’好了,生态系统也就打通了。”
原乡·荷花村的山水自然美已成为振兴乡村发展的引擎,依托美景带动旅游发展。下一步,陶麟计划在村里建立世界荷莲基因库,将上千个品种的荷花在这里聚集,将荷花的文化、文创产品等在平台上展示给更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