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10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猪儿粑

□ 作者 郝成竹

母亲喜吃叶儿粑,这在她的老家四川泸州城,叫做猪儿粑。同为泸州人氏的张姐姐,我的大学同窗解说,因为叶儿粑的外形像小猪,胖乎乎的,所以,惯于出产名小吃的泸州城,赋与它一个新的名字,叫做猪儿粑。

尽管母亲年已高,病亦重,且在重庆近70年的日子,早些年几乎与猪儿粑绝了缘,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记得我们小时候,物质短缺的日子,过年也是要吃汤圆的。向来重吃不重穿的母亲,有一次自己包了猪儿粑,但那个时候,讲究吃穿是不能宣扬的,何况也没有什么食材可做,所以,母亲就把它叫做咸汤圆,这既解了思念老家的馋,又没落下讲吃讲穿的话柄。至今我还记得,那咸汤圆的馅,其实就是些许肉末、豆干粒、碎咸菜,还要放点猪油,那是天津二姑寄来的。然后,用汤圆面包上,和汤圆一样,入水里煮。原本,猪儿粑是蒸熟的,因为是糯米面做的,很粘,需要用一片叶子隔起来,这样,蒸的时候就是一个一个的,吃的时候,用手拿着就可以了。后来,没有肉末,我也试着将豆腐干切碎,放些猪油,加点咸菜,包过咸汤圆,没有母亲的喜好因素,只是为了不吃甜汤圆。

2018年春节,泸州四表哥一家三代,带着地道的猪儿粑,整整十盒,一盒十枚,来看望母亲。母亲当下就叫蒸熟了,一气吃了两枚。此后,九盒放冰箱里,大多是母亲吃了,一天一枚,或者两枚。管了两个来月。

医生说,母亲这样的病情,可以不用禁忌,能吃什么,就吃什么。于是,我就琢磨着花样,只要适合她的口味。偏巧8月下旬一天,我居然在成都青城山发现了猪儿粑,自然,我说猪儿粑,那店家听不懂,说了叶儿粑,才恍然大悟,也是一盒10枚。带回重庆,母亲尝了,笑咪咪地说,是这个味道,好吃!又特别对价格表示满意,1元5一枚,个头很壮实,拿在手里,真像一只小猪,馅也实在。9月上旬,又去了青城山,自然要赶场的,这一次,买了两盒,20枚。心里暗自庆幸,这下要管20天了。殊不知,大意失荆州,用保温袋装得好好的,却在离开的那一刻,忘在了度假房的冰箱里,关键是,回到重庆才发现。

妹妹不以为然,说猪儿粑, 弹子石老街就有。隔一天,我专门去买,因为是旅游景区,卖的是份数,先买小份的试试,一共4枚,12元。母亲心疼钱,说味道是这个味道,但是太贵了,又小得可怜,这哪里是猪儿,简直就是小鸡。

那一日,我买了五花肉,切成肉末,拌上青城山买的松茸,虽是人工种植,却依然鲜香,放了些蒜末,炒出一盘,闻着都流口水。原本是为母亲的早餐拌饭的菜,却突发灵感,想要包猪儿粑!正好,冰箱里有一包没开封的小汤圆,没有馅的那种,权当汤圆面粉。第二天一早,自制猪儿粑送到了母亲手里,她直说好吃,又大。知道是我做的,便说真正的猪儿粑,馅里要加笋子的。我已然很有成就感,便说,这还不容易,加笋子就是了。这个季节,已有竹笋卖,说是叫菜笋,叫什么不重要,加了笋粒,就多了一股清香。总之,母亲是认定了,我做的猪儿粑!

我得意于言表,赶紧告诉张姐姐,说猪儿粑也不难做。烹饪高手张姐姐回说,猪儿粑,就是炒馅,味道自己取,中国传统食品,没什么难的。这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国庆前,我买了一包汤圆粉,自制猪儿粑正式启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