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农民的乐章》
40年前,我在复兴公社慈济寺那座潼南最偏僻的乡村学校当语文教师。我讲述的第一个农村改革的故事,是在重庆出版社《人间》杂志1988年第3期公开发表的报告文学《农民的乐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学校调到县文教局,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在《农民的乐章》故事发生地“蚕丝之乡”古溪参加文化活动。印象最深的是观看古溪庆祝“3·8”妇女节的一场演出。
因为这场演出,我发现了古溪这支农民乐队,以及这支农民乐队所蕴含的新意。从而引起了我用报告文学来讲述这个农村改革故事的兴趣。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我多次深入古溪丝三厂生活、采访、发掘。我发现,这个农民乐队竟是乡镇企业起死回生的产物。原来,几个月前,当古溪丝三厂濒临停产倒闭的时刻,厂领导别出心裁,从全厂农民工中择优录取了20名女青年自建乐队,他们要用文化的力量来振兴乡镇企业。
就这样,古溪农民乐队——山区农民的壮举,时代孕育的新生儿,像一朵奇异的山花,开放在饱经苍桑而充满金色希望的土地上。
1987年4月10日,在为专程来潼南参加杨闇公烈士陵园落成典礼的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举办的纪念“3.31”文艺晚会上,古溪农民乐队登台了。当杨尚昆得知这是家乡的农民在演奏时,对陪同的省市领导连声称赞说“家乡的演出硬是要得哟”,并和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于是,当我写下《农民的乐章》这行标题时,脑海中那“千百年来就是挑粪种地、犁田打耙、穿粗布,干重活的农民形象”一下就变成了经商办厂、身穿西装的企业家,弹唱吹拉的艺术家。
因为我发现,从那些年轻的农家女演奏的优美乐曲中,农民们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和美好前程,爆发出无可比拟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昔日的农家女,今天的演奏员,潼南古溪河畔,农民乐队以它崭新的风姿,奏响了农民向现代文明进军的号角。
这是我第一次把农村改革后的新农民作为报告文学的写作对象。《农民的乐章》在《人间》杂志以“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发表。这是全国百家期刊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起的一次以“改革”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征文。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刊时,我先在目录“大江浪潮”栏目中找到我的作品题目和名字,然后仔细地反复阅读我这篇报告文学处女作,仿佛第一次相亲见到心仪的姑娘,兴奋得心里咚咚直跳,这就是我第一次发表报告文学作品时的心情。我心想:现在终于可以朝着我追逐的文学梦一步一步地前进了!
30年过去了,我至今还保留着发表这篇报告文学处女作的《人间》杂志。《农民的乐章》的故事发生地古溪已今非昔比,己是闻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了。当年农民乐队的女子们逐梦改革潮,有的南下北上,当上了外资企业的白领高管;有的留乡创业,成了致富一方的民营企业家……大家回忆起当年在农民乐队时的情景都说:“没有改革开放,也没有我们的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