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10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老师,您好!

□ 作者 郝成竹

10月中旬的一天,随小松、放梅一干同学,看望十几位恩师,在学校老校区。这是我们七八级中文系,进校四十周年大聚会的前奏曲。

上楼下楼,行走在熟悉的校园里,热乎于师生间的谈笑中。其时,总有一段弦律在心间漾起,但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直到晚间,远在上海的子平同学,将当天的照片,做成美篇《恩师》,在群里播放。我方恍然大悟,是了,正是《恩师》中的背景音乐——《感恩的心》!

大学毕业,分配到核工业部九院一所,大山深处,虽苦虽难,却是经历,也是财富。辗转数个单位,进入政协统战系统,便与老师们有了联系,一晃就是二十几个春秋。

老师们中间,有民主党派人士,如陈以震先生,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当他70岁,从岗位上退下来,给我来过一封信,其中一句“天冷了,手也抖了”,让我看到了老师的另一面。原本鹤发红颜的他,竟在办学途中不幸遇难,叫我回信无法投递,只能在追悼会上,向老师深深躹躬!

又如董味甘先生,九三学社成员,如今年龄也九十有三。当年教书,一只粉笔,滔滔不绝,直到下课。董老师记忆非凡,又为词赋高段。此番登门看望,与数年前相比,几无变化。白眉如仙的董老师,边在同学们的追忆中,边口诵起《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全文,口若悬河,滴水不漏,一如当初讲台风采。还翻出成稿《中国路赋》,洋洋洒洒六千字,分发于大家,说是要作中华最长赋。董老师还是重庆市文史馆员,列席一年一度的市政协全会。记得2016年1月,董老师在会场找到我,说一起合个影,此次会议后,他不再参会,因为年纪大了。

同为文史馆馆员的童明伦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便是朴素异常,那一手仿宋体的板书,让我印象深刻。童老师对旧体诗词研究颇深,当初,和董老师一样,常给我寄来诗词稿件,彼时,我做《重庆政协报》副刊编辑。此次看到童老师已是88岁高龄,容颜没老,只是脑萎缩,致使他记忆很差,几乎不说话。但是,当我说起《重庆政协报》,他说他记得,让我感动。

民进会员尹丛华老师,如今应该是九十有五,虽此次未谋面,却在群里看到实时照片,依然精神矍铄。当初,尹老师在其党派办学,任教务长,找我发布办学成果消息。其态度谦和,让时任《重庆政协报》副总编辑的我,无地自容,因为他是老师。

还有老师转行,做了统战工作,和我也有接触。如张华生先生,我们七八级中文系第一任辅导员。此刻,在张老师整洁的家里,几位男同学坦白,毎天天不亮,张老师叫他们起床做操,男同学大多懒虫,尤其冬天。装听不见的有;答应得好好的,转身就蒙头再睡的有;虽起了床,却和张老师辩论,说这么大的雾,是有废气的,若吸入,是会得疾病的,也有。这是男同学的往事。我们七八级,同学年龄悬殊,大的比张老师大,细的则只十五岁,17年之差。记忆中,张老师一如既往的耐心耐烦,尽管,有老学生的顽皮,有少老师的尴尬。难怪荣任学校统战部长,这个职位,可是要有水准、有胸襟、有耐性的。

那一日,还见到了戴少瑶先生,一位站在讲台上掷地有声、激情四溢、真情真性的女中豪杰,成为我学生时代乃至今日偶像。还有教外国文学的刘登东老师,教写作的彭斯远老师。看到他们平安、健康、长寿,精神头十足,心里很是欣慰。

四十年过去,同学们成为了一代人才,成为行业中坚。这要感恩时代,感恩老师!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