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11月0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知名作家采风作品集
版面翻页
副刊·知名作家采风作品集
02

古镇别韵

□ 作者 向求纬

滔滔江水在这长江之要津绕了一个大弯,成“几”字形的水不知挽住了多少“宝贝”;这川、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四面山脉,也已成了一片久负盛名的旷世秘境。江津这地方,真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的遗存自然的精华先贤的杰作现代的佳构,也就是那些稀奇的东西宝贵的东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东西都这么丰富这么集中地汇聚拢来了。

尤其是那些遗迹遗址,古镇名祠,在江津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内涵深厚,而且层次高,级别高,知名度高,我觉得还得加上一个特点:构建别具一格,风格情韵特异,特别耐人咀嚼,引人遐思。例如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的塘河古镇,中山古镇,白沙古镇,还有四面山上的会龙庄……

这儿是历来有“小山城”美称的塘河古镇。倘佯在从河畔码头起呈梯状蜿蜒上延的老街巷道上,只见集明清、徽派、西欧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小屋阁楼,亭台柱门,奇檐斗拱,雕梁画栋,拱护簇拥着青石街道,给人一种典雅、别致的感觉。小镇的格局疏密有致,张弛自如,如果拿一个人的呼吸作比喻,那这儿就是喘息匀净,吞吐平缓,胸腔起伏自然,恰到好处痒酥酥的感觉使人似乎即将进入闭目养神的状态了。我想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的能工巧匠们,怎么就能将不同地域不同格调的建筑风格汇聚此地,而且这些楼房的高低,街道的宽窄,石梯的陡缓,位置的摆布,各自的寓意,与山川环境的熨贴度,刚好适合人的视觉习惯,思维习惯,甚至人的心理感受,使你感到要多合适有多合适,要多舒适有多舒适。这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先人”,凭借他们的经验和直觉,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就这样在冥冥之中默默之中征服了我们这些“后人”,有时还真有点令我们这些生长在高科技时代的现代人汗颜呢。

而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520多间房舍篷在一起的石龙门庄园,则将人带入了“八卦迷宫”。层层叠叠的庭院、天井、过道、花园、门楼或雕金镂银描龙绣凤,或木石坚韧横接竖逗,或林木葱茏水珠晶莹,令人惊异于建造的匠心与保存的完好。整个建筑安卧于乡间丛林浅坡之间,匍伏于地,屏神静气,似乎在等待一个迸发崛起的时辰?而接下来远远看到的清光绪十八年修建的廷重祠,一幢单独的客家宗祠建筑,那镂空黄绿色琉璃砖砌成的屋脊上,呈驼背形的两道圆弯式重檐式防火墙格外引人注目。这座清秀玲珑的江南风格的建筑,和庞大的石龙门庄园建筑群一小一大,遥相呼应,真个是恰到好处地点染了塘河镇庄重与空灵的美妙山水。

如果说塘河古镇是一种匀称的呼吸,那么南宋以来照原样保留至今原汁原味的中山古镇便是憋紧之后长长吐出的一口老气。一条只千余米长的玲珑老街,不似塘河老街的房舍排列街道两旁咫尺相望,而是干脆将它们的“头手”连在一起:街巷两边千年民居的檩廓、楼幅、横梁,都互相精妙地“接骨逗榫”,联成一体,疏疏漏漏地遮住本来就只见一线的天光,我想这才是原生态的时空隧道!你家的阁就是我家的楼,我家的门就是你家的窗,穿堂入室也是进的自家屋,“门当户对”用在这儿才最准确。那么来来来,你蒸一盘菜,我煲一碗汤,都端到街道长条桌上,千年的那个拈啊,百年的那个喝啊,春节“千米长宴”就这么摆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席面,“节庆中华奖·传统节庆奖”就这么捧回了这个镇。这次我们没能吃上千家宴,但却饱览了浓缩于古镇的三省市边界商贸的浓郁风情。街上店铺相连,每店装璜各有特色,经营商品则各有千秋。最绝的是门面对联,既是楹联上品又颇有针对性:“热心人乐做热心事,烫手货不收烫手钱”(醪糟糍粑汤元店),“零零星星不分南北,拉拉杂杂都是东西”(咂酒咸菜杂货店)……其构思之精巧,语言之朴实,意蕴之深厚,恐江津联圣钟云舫也始料未及吧?

我想:在这莽山秀水之间,阡陌纵横之中,日子能过到这个份上,生意能做到这个份上,任它星移斗转,管它沧海桑田,足矣!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白沙古镇,则分明地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强烈的现代经济发展的气息。一条大江,一河白沙,孕育了这座以民国时期建筑为主要特点的历史古镇,抗战时期名人汇聚于此,其各路踪迹各色光彩各种业绩交相映衬,蔚成著名的“津沙文化”,如江畔银沙一样熠熠生辉。漫步东华老街、朝天嘴码头、聚奎书院、鹤年堂、张爷庙……,本地成长的聂荣臻、夏仲实、吴芳吉、丁衡高、邓若曾等,以及流寓白沙的陈独秀、宋美龄、冯玉祥、郭沫若、于佑任、黄炎培等等历史人物,从史书中从在此地拍摄的影视作品中从眼前的街巷亭园居室礼堂中悉数走来,踽踽走来,向我们讲授什么述说什么指点什么指认什么,于是我们的脚步也不由得缓慢下来,轻举轻放,生怕触碰了什么,惊扰了什么。历史,就这么从白沙镇这个特定的地方,在我们到来的这个特定的时刻,又一次伸探过来了,你接住了么?我接住了么?

还有个去处,不提不快。其实我们游览四面山上的会龙庄之前,是有些不以为然的。庄园嘛,见得多了,不过如此……可当我们在濛濛细雨中进入被称为“西南第一庄”的仿宫廷式古庄园会龙庄时,立即被那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太多太大的庭院,太多太静的楼阁,太多太幽的天井,太多太绿的草坪所吸引,及至细观之时,更被那些太多太牢固太壮观的作为建筑材料的石柱、木梁所吸引。只见八九米或十余米长、四棱四现、用整石凿成的方形石柱,一根根立在巨大的柱础石上,撑起各种框架。而横梁则是整根楠木方成的也是几米十几米长的方形木梁,经仔细计算精雕细作后,每一根都从巨大石柱柱身中间“穿膛而过”,不现缝隙,不差毫厘,横木梁与立石柱连为一体,天衣无缝,顺理成章。好家伙,这么多这么大这么重的石料木料是怎么弄到这里的?是怎么雕凿出来的?又是怎么逗接上的?众人惊愕,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园中建筑处处鬼斧神工,处处秘不可解,处处引人着迷。如楼院中的鸳鸯亭,一座空心桥将水池隔为两半,奇妙的是那池水不论晴雨老是保持一两米高的水位,从不溢出,也不减少。而且水是活水,清冽见底,但从未有人发现进水口与出水口。更绝的是,鸳鸯桥隔开的水池两侧,游人可从水中清楚看见对方的倒影,而倒影之上却不见身形。天哪,水中倒影从来是与原形抵足而成的呀,如今不管怎样引颈相寻,咫尺之处,那人却总在浑然不知处。这景象却赚足了那些恋人的镜头,罢罢罢,我这边相机都举得手臂酸痛了,你倒好,你倒好,半天不见人影,只有倒影,难道倒立着真的那么好?

江之要津,山之四面,既品不够万种风情,肯定也探不尽千般奥秘……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