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行当:千锤百炼的老手艺
谢光荣夫妇正在打制铁器
堂火熊熊,铁锤飞舞。铁匠以铁为原料,靠一把铁锤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铁这门古老的手艺慢慢消逝在人们视野中。
忠县东溪镇天堑场的谢光荣,今年65岁,是目前该县为数不多的打铁匠之一。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忠县谢氏铁匠锻造技艺的传承人,50余载氤氲弥漫的炉火人生,让他亲历了打铁行当的繁盛和衰落。
忠县谢氏铁匠锻造技艺由谢光荣祖上谢天奇创建,现在其家族已传承了6代人,200余年。2016年,谢氏铁匠锻造技艺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光荣有7个兄弟姊妹,他打小就聪明乖巧,父亲谢万伦便有心将打铁的技艺传授于他。12岁起,他每天起早贪黑,随父学艺,开启了自己的铁匠生涯。
“人生三苦,打铁、晒盐、磨豆腐。”谢光荣说,打铁虽苦,但是个技术活,而正是这门技艺养育了他们家族几代人。
经过数十年烟熏火燎的磨练,谢光荣的古法打铁技艺早已是炉火纯青。
“打制铁器有选料、烧料、锻打、定型、淬火、回火、打磨、抛光等多道工序。”谢光荣说,选料是打铁第一步,原料必须要有韧性,耐高温,这得凭目测色泽和掂量轻重来判断。打铁时,火候和回火的次数很关键,只能依靠千万遍实践来慢慢摸索。
谢光荣打制的铁器经久耐用,上手省力,这同样与打铁的技术分不开。
“好钢用在刀刃上,通过反复地回火与捶打,融入上好的钢料之后,铁器才会锋利坚韧。”他说,器形看似简单,其实里面的奥秘一样很多。首先,要研究人体四肢的结构,同时还要了解人们在使用工具时的着力习惯。“只有这样,定型后的铁器才好用。”
谢氏铁匠锻造技艺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自然有其独到之处。淬火是把加热好的铁器突然浸在水中冷却,以增加其硬度的过程。这是打铁所有工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谢氏铁匠锻造技艺的核心技术。
“淬火不过关,铁器就容易卷口或缺口。”谢光荣说,父亲口口相传给自己的淬火技术,可以说是谢氏铁匠锻造技艺生命之所在。而经过他的双手打造的菜刀等铁器,通常可以使用四五十年。
谢光荣精湛的打铁技艺远近闻名。垫江、丰都、梁平、万州等地的许多用户,都曾上门找他定制镰刀、锄头、犁耙、柴刀、菜刀等各类铁器。
谢光荣的妻子肖仁珍与他同岁,几十年来,一直给他打下手。说是打下手,其实就是干一些抡大锤、打磨等力气活。多年来,打铁情结早已融入到这一对铁打夫妻的血脉之中。他们的一双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在外工作。按理说,他们夫妇也是到了颐养天年之时,可谢光荣依旧放不下手中的铁锤。
“现在,天堑场周边只剩下我一家铁匠铺,四邻八村的乡民时不时还会来打一些镰刀、菜刀等用品。”谢光荣说,他离不开铁匠铺,乡民们也离不开他。
叮当、叮当……打铁声渐行渐远。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打铁行业日渐没落,留存于忠县的铁匠铺已屈指可数。虽然生意惨淡,但谢光荣一直在坚守。
“现在,孩子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回来继承祖业肯定不现实。我们都老了,真的是打不动了,希望有人可以把打铁的手艺传承下去……”谢光荣的眼里透露出些许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