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树的启示
黄葛树是三峡随处可见的树。它普通,平凡,苍翠,高洁,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抓着土壤,傍着岩缝,有点泥土有点水分有点空气就能生存,永远以它不起眼、不张扬、不好胜的形态,默默地装扮着城乡大地。我家也有棵黄葛树,这棵百年老树生长在三马路药王巷的坡坎上,后来随着三峡水位的上涨,它被移到北滨路黄葛树长廊里,继续装扮着平湖万州的景色。
这棵黄葛树,和我家几辈人朝夕相伴,风雨共处,经过失散重植之后又可天天见面,真可以算作是历史悠久的“终生伴侣”呢。当初它还长在老宅院的时候,就陪伴着我们这户普通万州人家一家三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平淡岁月,度着春秋冬夏。我们熟悉它绿盖如伞、躯干如铁、树影婆娑,似在说话的神态,它当然也熟悉我们一家子的酸甜苦辣。母亲36岁时我父亲就过世,她后来凭着当教师再后来当商店营业员的微薄工资,几十年独自一人把我们四兄妹拉扯大。那些日子不容易呀,我们深知她老人家的辛苦,她却随时指着院坝里的黄葛树念念叨叨地说,人生一世,树过三秋,辛苦点好,跟这树一样,经得起日晒夜露,风吹雨打,才能成器,才能成材。好容易四兄妹一个个长大了,大哥从教去了北碚,三妹考学去了拉萨,我这老二下乡去了城口,剩下幺弟守着母亲,守着老树。多年间兄妹们常回家探亲,母亲也常这边那边不远千里去看儿女,脚都磨破了,路都走大了,这探亲也探得老老少少凭生感慨呀!母亲常说,是家乡的人,不管走多远,都要像这家乡的树一样,紧紧抓住家乡的土,不嫌不怨,不离不弃,正正当当地生长。母亲后来80岁那年病死在老宅院里,叶落归根了,她老人家的身教言传就像这迁到新址的老树一样,在儿孙们心中默默孕育,发了新芽。
从城市大环境来说,我家黄葛树也进入绿化的队列,焕发出新的生机,装扮了湖城的风景;从一个寻常家庭来说,更多的时候它也成了我们向家家风家训传承的见证。自2008年11月我在江边找到了自家这棵黄葛树后,10年来每年我们全家都要在春节期间去树下照张全家福。不是为了猎奇,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一种精神的延续,一种难忘的纪念。凡人百姓,千家万户,谁家没有一种精神的维系和亲情的寄托?谁家没有一个明里暗里心领神会的“灵魂”?一堆沙子,数量再多也需要一个盘子聚集拢来;一堆珍珠,再值价也要靠一根链条串联起来。这么些年来,我用我这个家长的“言传”和我这个作家的“笔教”相结合,长年累月地向弟妹和子孙们进行我家由黄葛树作为象征的“传统教育”,教育他们不忘亲情,不忘乡愁,不忘根本,不忘初心,沉下心来,踏实做人。不仅如此,我还把每年春节的“黄葛树全家福”放大装框,一字儿排开,悬挂在客厅的墙壁上,形成一道有自家特色的别致的风景。大家天天看着,时时想着,自个儿悟着人生的道理。你看年少的一年年长大了,年长的一年年长老了,可那黄葛树的变化却基本上看不大出来,不离不弃地守着我家,这就是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相辅相成,共荣共生啊!草木无心,尚且有情,人本有情,孰能无心?我家这百年老树移栽之后都能再发新枝,又添新叶,我们向家人为啥不能牢记初衷,永葆青春呢?为我家黄葛树这事,中央电视台《新三峡》纪录片摄制组的小伙子们,还扛着摄像机在北滨路黄葛树长廊和我家黄葛树照片墙拍了好几天哩,他们说这题材有点新意,三峡腹地万州市民优良家风的传承,在这儿找到了一个注脚。
事情真是这样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一辈子几辈子初心不改忠贞不渝不离不弃奋发有为的传统美德,通过一棵大树老树的见证,得到了传承,得到了发扬。我们的上辈人不用说了,母亲用她44年只身一人的肩膀挑起了我们四兄妹的生活,挑来了我们的活路,我们的前程。她的经历她的教诲对我们本身就是一本很实在的教科书。我们这一辈人,就说我自己吧,继承了上辈的优良家风,不走邪道,不占关系,凭着自身的努力,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拼搏劲,到大巴山区磨炼了20年,然后带着自己的作家梦,带着自己老小一家子回到老家,继续为宣传家乡礼赞故土尽心尽力。我们的下一辈也不逊色,一个个在各自的岗位上守土尽责,发光发热。
一辈一辈人说正话,做正事,走正道,立下志向,怀揣梦想,脚踏实地,诚实做人,认真干事,远离浮躁,不事张扬,这正是一个人一个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家庭良好家风家训的形成和传承,不是流于形式,不是一蹴而就,往往都是一以贯之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持之以恒的,短时间甚至难以觉察,难以奏效,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终会见到成果。正如黄葛树,紧扣土地,广扎深根,一心向上,不惧风雨,不争群芳,黙黙生长,终有一日会枝繁叶茂,参天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