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8年12月2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云阳县石门乡:特色产业促脱贫致富

黑木耳基地

蔬菜基地种植的韩国大萝卜

眼下正值初冬时节,走进云阳县石门乡境内,映入眼帘的不是预想中的凋蔽与萧瑟,而是处处充满活力与生机:连片的蔬菜地里绿色盎然,木耳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养殖场内鸡鸭成群……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当地产业发展的蓬勃之气。

石门乡位于云阳、奉节两县交界最高点,素有云阳陆上“东大门”之称。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展开,石门乡党委政府着眼实际,精准定位,带领着全乡干部群众创新进取,拼搏前行,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产业兴旺、振兴富民的发展壮歌。

因地制宜 撂荒地建起木耳基地

“我们这里属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少,基础条件差,大多数青壮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部分耕地成为撂荒地。”石门乡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撂荒地得到利用,也为了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近年来该乡因地制宜,在荒山上建起木耳基地,为群众铺就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路。

据了解,2016年石门乡引进云阳县昱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石门社区300亩撂荒地上建起木耳基地,以此引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走进黑木耳基地,只见百万余个菌袋整齐排列着,菌袋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黑木耳,村民们正熟练地采摘着新鲜木耳。木耳基地平时每天至少需要20名固定工人,采摘季每天则需要70至80名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资平均为80元。所需的人工,除了特定岗位的技术工人外,全部聘请石门乡本地人,并且优先聘用贫困户。

木耳基地的建成,不仅实现了对部分撂荒地的合理利用,还给村民带来了就业增收机会。“现在我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在基地就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庭,土地流转了还有租金拿,木耳基地成了我的福地哟。”基地工人陈振东乐滋滋地说。

流转土地 建成千亩蔬菜产业园

在石门乡石门社区,一眼望不到头的蔬菜产业园,像在大地上铺了一层绿毯,满坡满地种植的各种蔬菜散发出特有的清香。正在菜地忙碌的一位村民说,“还是党的扶贫政策好啊,蔬菜产业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流转的土地年底还能有分红,收入比过去强多了。”

近年来,石门乡按照“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思路,依托当地高山气候和村民种植蔬菜的习惯,紧紧瞄准城市“菜篮子”这个大市场,通过“引进龙头+流转土地+成片开发+规模种植+散户跟进”的方式,在建设木耳基地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在石门社区和兴柳村打造了1000亩种植基地,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蔬菜基地种植的韩国大萝卜喜获丰收。这种萝卜的耐暑性好,抗病性也强,不易糠心,一年可种两季,50天左右就可采收。仅种植韩国大萝卜,就给蔬菜基地带来500万元的收益。

为了让产业与贫困户建立牢固的利益链接机制,蔬菜基地还长年提供就业岗位,保证群众稳定增收就业。兴柳村村民吴桂秀说,“我原先在家务农,没啥收入。今年在这里打临工,已经挣了四五千块钱。”

产业引路 扶持贫困户养殖长毛兔

除了发展蔬菜、黑木耳产业,石门乡还坚持发展传统的长毛兔养殖。在石门社区,已有40户贫困户选择了该项目,毛产值已达15万元。

该社区3组贫困户刘菊兰就是其中一个养兔“大户”。她家养殖的长毛兔从最初40只发展到了110多只。“我每剪一次兔毛就会有一笔收入。一只兔子平均可剪8两毛,一斤毛可卖60多元,剪一次就可以收入三四千元。”望着家里那群长毛兔,刘菊兰眉眼间全是笑意。

目前,石门乡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10个,流转土地4000余亩,涉及牛羊、生猪、长毛兔养殖及蔬菜、核桃、黑木耳种植等多个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农户1200余户,覆盖全部在家贫困户。

“我们将坚持不懈狠抓主导产业,确保持续增收。”石门乡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精准主导产业定位,坚持“当期能增收、长远可持续”的原则,以高山蔬菜、核桃为主导产业,以增收为动力,以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同时,持续推动股权化改革,引进龙头企业,以“市场主体+基地+农户”产业带动模式,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欧阳 /文 云阳县石门乡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