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打造 “中国画朝圣之旅”
日前,位于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嘉陵江畔的《巴人汲水图》取景地修缮完成,吸引了不少绘画爱好者前来创作。至此,沙坪坝区形成了一条以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取景地、歌乐山张善子墓、傅抱石金刚坡下斋旧址为核心的“中国画朝圣之旅”线路,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巴人汲水图》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时期寓居重庆创作的旷世名作,曾以1.71亿元的价格创下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世界纪录。这幅反映巴人传统汲水场景为主要内容的珍贵国画,通过描绘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景象。画中的场景,与今磁器口架高来题刻下方的嘉陵江岸,那段开凿于清代的江岸梯坎,无论其走势,还是环境风貌,都高度吻合。根据徐悲鸿当时的生活经历,相关专家一致推断该处为《巴人汲水图》的创作取景地。
而位于西永街道香蕉园村9社龙潭塆44号的岑家大院即为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抗战时期寓居重庆的居住地。今年,经过沙坪坝区文化部门多次走访调查,最终确认傅抱石从1939年4月开始,寓居于沙坪坝区金刚坡下的岑家大院,并在此生活了近8年,创作了大量经典画作,独创“抱石皴”技法,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大千二哥张善子的墓也于日前修缮完工,成为歌乐山的又一爱国主义研学旅游基地。张善子善画虎,在中国画坛享有“虎痴”盛誉。他早年投身革命,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建立的中国同盟会,为四川最早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之一。1926年,弃政成为职业画家,与张大千共创“大风堂画派”。其创作的巨幅画《怒吼吧!中国》《勇猛精进,一致怒吼》等,开创了中国抗战宣传画先河,被誉为“中国真正的爱国大画家”。1940年10月,张善子因积劳成疾病故重庆,安葬于沙坪坝歌乐山。
“抗战时期,沙坪坝作为大后方的科教文化中心,汇集了徐悲鸿、傅抱石、张善子等一大批内迁来渝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以笔代枪,创作了大量艺术精品,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沙坪坝区文化委主任、旅发委主任李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不断地挖掘并融入现代元素。下一步,沙坪坝文化旅游部门将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加强对现有文化遗址的保护,不断挖掘更多具有价值的人文资源,加大对“中国画朝圣之旅”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沿着名人的足迹向前,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