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文峰塔
第一次见到文峰塔,我还是个少年,正在读书。
周末,和同学坐过河船,涉长江,爬了半天坡,才抵塔下。路很荒,四周是草,没有任何被管理过的痕迹。好在塔门左侧,有清代万县知县冯卓怀撰写的《文峰塔记》,上面的铭文风化得不严重,依稀可以分辨。文辞简约,叙事朴实。其大意是:自唐宋元明以来,万县这个地方,文人名士稀少,而文风又视为风水之盛衰的标识,要使万县城变得磅礴大气,最好建一座振兴文风的塔,不然,这个地方人文英才无法显现。
此塔修于清同治八年,即公元1869年,砖石结构,共13级,塔体通高约36米,内曾有木梯可上塔顶。塔基为素面圆形。初名为文风塔,后以讹传讹,称为文峰塔。
100年后,仍然独立在这个叫东壳子山的地方,饱经风霜,实在不易。清晨,从万县古城向东遥望,太阳恰好从文峰塔附近冉冉升起,满有诗情画意。文峰塔旭日东升寓文风兴盛,人才辈出。
文峰塔,是旧社会人们希望本地士子进科举,旺乡邻,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也是本地方的一种荣耀。可见,那个年代对文化的渴望和追求,尤为炽烈。
文峰塔是不是改变了万县的风水呢?万县现、当代,还真出了不少知名作家、学者、诗人。比如何其芳、杨吉甫、张永权、蒋孔阳等等,在文学、文化界,甚有影响。
专门写作的这十几年,我和文友多次到文峰塔下,曾经入内登上过几层,因空气污浊而没有到底。但喜欢在塔边的草地坐而论道,或沉思冥想。每次,多多少少都有收获。或许,这塔给我带来了灵感,我沾了塔的光。
其实,全国的文峰塔还真不少,建造文峰塔的目的有三:希望或象征当地人才辈出、多中科举;以塔来补全风水上的空缺、求得完整无瑕;借塔高大的形制,来作为地标。
全国出名的文峰塔不少,比如海南的丁塔,也是建于清代,建塔后乡里一次就有6人中举。所以崩塌后,一片呼声重修,乡绅积极响应。现在已是本地的一大胜迹。
常山的文峰塔,还有一则神奇的传说。严嵩当初赴京会试,途经常山,因长途跋涉又遭疾病,潦倒在塔山庙中,塔山下的詹家太婆闻讯,认为正好应证了自己晚上“黑龙盘塔”的梦兆,这落难书生,日后必做高官。因此,詹家太婆便与詹太公商量,差人将严嵩抬回家中,延医诊治,悉心照料。严嵩非常感激,恳求二老收作义子,发誓日后若发迹,定当重报。后来,严嵩高中进士甲科,被选入翰林院,授内阁大学士,从此飞横腾达,成了权臣。被他人弹劾,削职为民,乞讨为生,又来到常山。常山的一些乞丐发现此人是严嵩,便齐心合力将他压死在一堵土墙下面。
文峰塔让严蒿发达,也让他死亡。可见,塔也爱憎分明。
乡村的文风塔,是乡村人们心中的念想所在:子孙有文运,成为儒士,而非农人。
乡村的文峰塔,是乡村热爱文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