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1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副刊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深山偶遇

□ 作者 张莲君

初秋的黎明静悄悄,我随红色先锋队来到太平乡。在室友们正酣的梦中,我因单位有急事,不得已搭上返回丰都的载人货车。

货车行进不久,便因前面出了车祸无法前行。

货车停在一家院子里,之前,已有好几辆大大小小的车停在那里。

心急如火却无可奈何,我不停地在院子与大卡车之间踱步。昨天沿包鸾、栗子到太平时,沿途看到红军留下的足迹和山乡巨变时的惊喜烟消云散。

“哒哒哒”,主人家里发出刺耳的马达声。我踏声而去,正堂角落里,一位小伙子端着盛满玉米的竹篮,均匀地往打米机里喂着玉米粒。玉米打磨得非常粗糙,我问:“打来给谁吃?”

小伙子说:“喂猪。”

土墙房很宽大,一间间木门相隔的房间并未关闭,有老人与小孩穿梭来去。略带雾气的房间,借着穿透窗户的晨曦,我看见洁净整齐的陈设,感觉主人一定不平常。

一个拖着鼻涕的小男孩走进堆满金黄色烤烟的房间,我也跟了进去。女主人蹲在烟叶面前,细心挑选。见我帮忙,她说:“姐姐,叶子黄得均匀,叶片长得漂亮,没受损的烟叶是上等品,你手中那片就是,展开后放这边。次一点的就放那边。”

女主人二十七八岁模样,双眼皮,五官生得匀称而饱满。一双巧手胡萝卜般红乎乎,似乎去年的冻疮刚刚痊愈,又在蠢蠢欲动。我跟她没聊上几句,便有种熟悉的感觉。

当女主人知道我是随红色先锋队到达太平乡,队伍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队员时,她说:“我父亲就很爱好写作,还发表了不少文章。”

坐在旁边的老者听到我姓张,问道:“你是叫张莲君吧?”

“您是——”我惊诧。

“我叫张宜柏。”

张宜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县文化馆开文学创作会时,就知道他是一位诗人了。缘份竟然在二十余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相认!

谈到文学创作,张宜柏打开了话匣。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作品,他都一一道来。时光在他面前,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

深居大山,诗人没有黄昏,诗人拥有春天。张宜柏随手从提包里取出一组诗来,我认真阅读、品味……那些山村故事、乡土风情、家长里短,尽在诗里行间。

老人说:几十年来,不论任教,还是现在光荣退休,他从未辍笔,已有许多诗文发表在省内外,或是获奖。

这是一位多么热爱生活,热爱诗歌的老人啊!

“开饭喽!”小孩叫道。

早餐是女主人趁我们说话的当儿配合老太太一起做的,青菜汤、老腊肉炒土豆、清炒南瓜片、米饭。

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我忍不住嘴馋,跟着一家老小围坐方桌,津津有味地吃着。山里的腊肉真香啊,咬一口薄薄的、透明的腊肉片,有着柴火味的肉油满口飘香。

我品味着大山的馈赠,眼前浮现出红色先锋队的朋友们,是啊,我们此行,不就是要寻找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当年红军曾经为之流血牺牲的土地吗。如今,先烈们走过的地方,公路正在改良,农田瓜果累累,楼院幢幢相连,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邂逅诗人一家,让我见证了大山的儿女,他们生生不息,在远离喧嚣城市的深山里,默默耕耘。他们平凡得像一株小草,一朵小花,他们却是最真实、真诚的人。

临行时,女主人捧出板栗,说是小孩在山里拾的,要我带上。看着女主人淳朴的双眼,我道声谢谢,祝愿生活的阳光,给她更多一些华彩。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