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3月2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漫话火锅

□ 作者 刘琪瑞

火锅的好,就好在它的热切上,热滚滚的,咕嘟咕嘟响。据说它有个名字叫“古董羹”,很形象,因食材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还有一个名字称染炉,是指底盘中置有木炭的小火锅。《吕氏春秋》有一则寓言,记载了两个“齐之好勇者”割肉互啖的骇人故事,其中有句“具染而已”,意思是准备好了染具就吃起来,染具指的是染炉。说的是两个狂人迫不及待,边割边“染”,“染”是烫、“涮”之意,这和我们现在的涮羊肉差不多。
关于火锅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祭祀,记述我国古代史实、传闻的《韩诗外传》称“击钟列鼎”而食,指的是古代祭祀或庆典时,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大概是火锅的萌芽。
民间有一种说法,火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伙夫发明的。相传忽必烈的军队和宋军交战,饥肠辘辘、人困马乏之际,需开火做炊,蒙古人饮食习惯离不开牛羊肉,煮熟要一定时间,当时战事日紧,宋军逼近,忽必烈连连催逼。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那伙夫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肉片,放进沸水里搅拌几下,等到颜色一变,就马上捞出来放上作料,这就成了。庆功宴上,忽必烈没有忘记那位伙夫,重重嘉奖之,忽想起这道救急菜还未命名,忽必烈随口道:就叫它“涮羊肉”吧!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称火锅是三峡纤夫、船工发明的。我觉得非常真实,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很早以前,长江三峡一带的纤夫拉纤之余,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捡拾树枝作柴,生火打炊——舀几瓢长江水,煮一锅活鱼虾,添几样野菜蔬,再加上随身携带的辣椒、花椒等调料,涮而食之,既可果腹,又可驱寒、祛湿、防病。这种吃法因其简便易行且麻辣热切,很快便在江边流传开来,据说这就是麻辣火锅的前身。
火锅在明清时期进入兴盛期,至清代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成为其宫廷御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据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8月16日至9月16日一月内,皇室就吃了23种火锅,合起来有66次;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一天内,办了530桌宫廷火锅;五十四年一年内,大约吃了两百多顿火锅——乾隆皇帝可谓超级、豪气的资深火锅爱好者哟!
火锅是我们的国粹,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喜爱火锅者为众。说起火锅的品种类别,即便是美食大咖、高级厨师也细数不清。你看,鲜嫩香辣的重庆毛肚火锅、麻辣醇香的四川麻辣火锅、鲜美养颜的广东海鲜打边炉、食而不腻的广东钙骨打边炉、清香怡人的江浙菊花暖锅、风味独特的北京羊肉涮锅,还有什么湘西狗肉火锅、苏州传统碳锅、上海什锦暖锅、杭州三鲜暖锅、云南滇味火锅、湖北野味火锅、东北小肥羊火锅……可谓五花八门,争奇斗香。
忽想起75年前,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那首关于重庆火锅的打油诗了,“街头小巷子,开个幺店子;一张方桌子,中间挖洞子;洞里生炉子,炉上摆锅子;锅里熬汤子,食客动筷子;或烫肉片子,或烫菜叶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辈子”——呵呵,原来“苟且的生活”这么妙趣横生,也可以有那么多诗意和远方啊!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