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趣盎然清明节
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别样的情趣。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是追根思源的表现,正如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所云:“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清明扫墓历代不衰。如今,清明扫墓被赋予新的内容,人们为革命先烈扫墓,以凭吊追思他们的业绩,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
吃青团子,清明食俗各地不尽相同,江南一带有清明吃青团子的风俗。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与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蒸制而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江南一带百姓在清明节还用清明团子作为祭祀祖先的食品。
踏青,清明踏青由来已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宋时清明踏青的热闹情景。陈毅元帅在《昆明游西山》中描写了清明踏青盛况:“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清明前后,风和日丽,人们外出踏青,到大自然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放飞心情。
插柳,清明插柳植树古已有之,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有的说介子推死时所抱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从此,民间形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古籍记载:“清明节,都城人家皆插柳。”宋伯仁在《清明插柳》诗中写道:“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清明时节,气候宜人,确是插柳植树的好时节。
荡秋千,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唐代杜甫写道:“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交映画秋千。”元代马臻春的“院落秋千谁家女,彩绳掷起过墙高”就是一幅荡秋千的风俗画。荡秋千能增进人们身心健康,今日一些公园或游乐场所仍设有秋千,以供人们玩耍。
放风筝,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项目之一,清代一首《竹枝词》把北京清明放风筝的情形描绘得栩栩如生:“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巧样,一行飞上碧云端。”清明时节,在郊野放飞或欣赏随风扶摇、多姿多彩的风筝,别有一番情趣。
拔河,古称牵钩。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过规模盛大的拔河比赛,参加比赛的有千人以上,拔河所用的器具简单,场面热闹,深受人们喜爱。如今,拔河已从清明转为日常性的民间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