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04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赵世炎尚俭戒奢的故事

□ 作者 白明跃

赵世炎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李大钊说他“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和赵世炎一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蔡畅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周恩来和赵世炎说:“世炎和恩来一身都是聪明。”
从小养成尚俭戒奢品质
少年立志出乡关。1915年8月,14岁的少年赵世炎和他四哥赵世琨,得到三哥赵世炯的资助,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
当年附中没有学生宿舍,赵世炎和赵世琨以及几个四川同学,住在四川同乡会的“叙府会馆”。虽然他年纪轻轻,在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但他对自己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自己照料饮食,洗衣洗裤,补衣补袜。有的同学每年要用四五百元,他总是精打细算,每年只用一百多元,若有余钱,就用来买书报或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学。他这样勤俭朴素地过日子,是因为他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律己曰俭,对人曰吝。”由于赵世炎善于团结互助,在“叙府会馆”同住的大、中学生十余人,事无巨细,常取决于赵世炎,他经常出主意改善大伙的饮食,对外交涉事宜也多由他负责办理,而且总是办得圆满周到。
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赵世炎从小养成的优良品质,为他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0年,赵世炎远赴重洋追求真理,赴法勤工俭学,在巴黎西郊工业区“赛克鲁”一个铁工厂做工时,赵世炎主张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做寄生虫,而成为真正的勤工俭学者,并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主张。
守着巨款吃剩饭
1927年7月2日,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由于叛徒的出卖,特务闯进了赵世炎在上海的住所——四川北路志安坊190号,当时赵世炎不在家,赵世炎的岳母——革命母亲夏娘娘从窗口望见赵世炎从巷子远远归来,情急之下,她机警地挪到窗口,从窗台上推下一个花盆,以警示赵世炎赶快离开,可惜风雨太大,花盆掉在地上,赵世炎没有听见。一进门,就被埋伏在门内的特务当场抓住。
此时赵世炎在中共五大上刚当选为中央委员,代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反动派在他家里搜出三万八千八百三十二元钞币,还有小洋四角,这是当时放在赵世炎家的一笔党的工作经费。为了麻痹敌人,赵世炎假称自己是一个商人,叫夏仁章。一开始,敌人觉得生意人家里有巨款非常正常,但当他们转过身,看到赵世炎家的饭桌上,摆的却是剩饭剩菜,他们便产生了怀疑:“守着巨款,自己却在吃剩饭,这一定是共产党人才做得到。”于是敌人带走了赵世炎。
1927年7月19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秘密杀害了赵世炎,赵世炎为党、为人民献出了26岁的年轻生命。
守着巨款吃剩饭,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做出这样严于律己的事来——这是反动派判断是否为共产党人的逻辑,很直接、很鲜明地映衬出赵世炎等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以“琴鹤世家”精神内涵为工作坐标
现在可以在赵世炎故居看到的“琴鹤世家”四个字,字纹触手可感,四个妍润娴雅的行楷大字,是龙潭镇上有名的乡绅、清末秀才万选卿在民国初年题写的。
“琴鹤堂”三个字,是因为北宋年间的成都知府赵抃以一琴一鹤一瘦马入川,其清廉形象被后人传为佳话。赵抃养了一只鹤,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鹤头为红色而勉励自己赤心报国。赵氏后人随时警醒赵氏家族清廉传家的规范和操守,以此为堂号以示纪念,是一部廉政教育的活教材。
当年,赵世炎的父亲赵从善是常德龙潭商会会长,在当地威望很高。因为其家风清廉,所以当地乡绅用“琴鹤世家”匾额相赠来表达敬意。
赵世炎家族《玉牒诗》确立的赵氏族谱,蕴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把从善崇德、诗礼传家作为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把温、良、恭、俭、让作为家规、家风和家训的核心内容。赵世炎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和革命斗争中,以此为工作坐标,精忠报国,敢于主持正义,律己律人,主动作为,不回避矛盾,通过智慧的手段破解工作中的难题。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