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制盐技艺传久远
据历史文献记载,忠县制盐起源于商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历经商周时期的晒盐、隋唐时期的煮盐、三国时期以后的熬盐三个发展阶段……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忠州传统制盐技艺由简到繁,逐步成熟,已形成了包括上水、制卤、结晶等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手工操作。忠州传统制盐技艺这一历史悠久、工序繁杂的传统技艺,成功入选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忠州传统制盐技艺总体可分为开凿盐井、取卤水(盐井中含盐量高的泉水)、结晶、取盐等四个步凑。
忠州传统制盐技艺第一个步骤是开凿盐井。在有盐矿的地方开凿盐井,并根据盐矿的深浅,确定井的深度。
第二步是取卤水。朝着开凿好的盐矿倒入适量的淡水,待淡水将盐矿溶解后,再把盐井中的卤水取出,用木桶等容器盛装,然后用人力将卤水运往熬盐的地方。遇到有的盐井自然流出含盐量较高的卤水,便可以直接取用。
第三步是结晶,这是制盐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忠州传统制盐技艺中的结晶通常有自然蒸发和用火熬制两种方法。
自然蒸发是将卤水装进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里,将这些陶器放在沙地上,或半掩埋在土中,自然蒸发其中的水分,再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成盐。
用火熬制是把盛满卤水的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放到灶上,用微火使卤水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最后使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中的盐凝聚成团。这种制盐方法比起自然蒸发的方法,在速度上有很大的优势。
第四步是取盐。由于大多数盐井中的卤水含有石膏等杂质,水分蒸发后的卤盐会凝聚成团,且体积较大,所以又俗称为“盐砣子”,然后再将制成的盐放进竹筐,运往需要的地方。
忠县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主要集中在忠州街道、石宝镇、涂井乡等乡镇(街道)。在20世纪40年代,这些传统的制盐工艺作坊每天能产出5万吨左右的原盐,并远销武汉、昆明等地。
据了解,忠州传统制盐技艺历史悠久,流传久远,是历代盐工对制盐技艺不断创新和传承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忠县的文化研究、旅游资源开发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